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刻在蛋殼上的藝術

人民網記者 蔣建科
2018年04月12日22:0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聞福良工作照
聞福良工作照

今年大年初二,由陝西等七個省和絲路衛視聯盟主辦的“絲路春晚”上,我國著名蛋雕藝術家聞福良特別為觀眾展示並講述了他的蛋雕藝術,引起不小的轟動。

在不起眼的雞蛋殼上刻一些藝術圖案,有什麼技術含量?為何引起公眾如此關注?熟悉聞福良的人都知道,是聞福良用畢其一生、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藝,賦予蛋雕新的靈魂和內涵,從而讓蛋雕放射出耀眼的藝術光芒。

其實,故事還要從位於陝西中部的楊凌小鎮講起。在這個小鎮上,坐落著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唯一一所不在大城市的985高校。1956年,聞福良就出生在這所大學,父母都是這所大學的著名教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校園文化,造就了聞福良自小喜歡畫畫和動手制作能力。五六十年代的楊凌小鎮,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比當地農村強不了多少,給孩子們過生日,母親隻能給孩子煮個雞蛋吃。每到這個幸福的時刻,聞福良雙手捧著母親剛剛煮好的雞蛋仔細端詳,舍不得吃,就趁機在蛋殼上畫個小鳥、小花,畫了擦,擦了畫,最后還要用鉛筆刀刻一刻,感覺蛋殼上畫的、刻的比紙上畫的更有立體感,更有趣味。從此,聞福良漸漸迷上了蛋雕。

時間如白駒過隙,1995年,聞福良所在單位改制,聞福良依然選擇了離崗,他謝絕了朋友和一些單位的高新邀請,決然走上了蛋雕藝術這條艱難坎坷的道路。剛開始的時候,沒有老師,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資料,為了更好的掌握各種雕刻技法,聞福良每天練習都要用二、三十個雞蛋,最多一天五十多個,不停地刻,不停地練,手上磨出了泡、滲出了血也從不停歇。從1995年到2003年的八年間,練習雕刻就用了一萬多個雞蛋。全家人隻好整天把雞蛋炒著吃,蒸著吃,攤餅吃,吃不了就送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最后送人人家都不要了。直到有一天,聞福良路過一家蛋糕房時忽然來了靈感,何不與蛋糕房合作,他們用蛋液,自己用蛋殼。這樣才把蛋殼不夠用雞蛋吃不完的問題解決了。

為了得到更適合雕刻的蛋殼,聞福良經常到很遠的農村去找。有一次他在網上看到山東有一家較大的養鵝場,就從那裡購買回來了一千多枚鵝蛋,結果一挑選,隻有5個合格的。從那以后,聞福良堅持親自到農戶家裡去仔細挑選雞蛋,有時要騎上自行車到幾十裡外,一跑就是一整天,三伏天三九天也從不例外。

為了提高蛋雕藝術水平,聞福良常常一想起新的設計圖案或者新的雕刻方法,就馬上畫呀、刻呀,哪怕半夜三更也是如此。妻子跟他開玩笑地說:“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做蛋雕,要在0.3毫米左右厚的蛋殼上雕刻出各種復雜圖案,真是如履薄冰,刀刀皆險。聞福良每次做蛋雕,總是關上門窗,關掉電話,心無旁騖,屏住呼吸。有時,費了十天半月的功夫,作品即將完成,結果一刀不慎,前功盡棄,全部報廢。正是這一次次的“打擊”,磨練出了聞福良超人的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蛋雕創作,不僅沒有老師,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甚至連基本的刀具都沒有。為此,聞福良硬是自己深入鑽研、反復實踐,最終研究制作了好幾十種專用雕刻刀具。

二十多年來,聞福良從來沒有休過星期天,沒有休過假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耕耘、探索,累計制作蛋雕作品三千多件。包括《中國夢》系列、《華夏記憶》系列、《絲綢之路》系列、《魅力陝西》系列、《吉祥祝福》系列等等,有的被藝術品收藏家收藏,成為傳世藝術珍品﹔有的作為國賓禮品送給了國際友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道靚麗風景。

2015年9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聞福良用了10天時間,在一枚薄如蟬翼的鴿子蛋殼上雕刻出一件蛋雕作品——《和平萬歲》。表達了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對世界永久和平的期盼。作品採用鴿子蛋殼為材料,也讓人們更直觀地聯想到鴿子蛋——鴿子——和平鴿——和平。

聞福良為此採用了工藝難度極高的精細鏤空雕刻和微雕等手法,作品內還安裝了七彩LED燈,並配置了美妙的音樂,流光溢彩,聲情並茂,寓意著隻有維護世界和平,人類才有美好的未來。

2015年9月,“聞福良蛋雕”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百佳旅游商品”稱號(全國唯一以個人名字命名的“中國百佳旅游商品”)。聞福良還被吸收為世界蛋藝術聯盟特邀會員,世界蛋藝術博物館特別收藏了聞福良蛋雕,世界蛋藝術家百科全書專門介紹了聞福良蛋雕。

如今,聞福良蛋雕如一顆藝海奇珍,已經成為國之瑰寶,享譽國內外!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