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樑爹爹,挽救了一個劇種

朱國樑
余斌飾演朱國樑(中)。
每年5月18日,浙江昆劇團都會有一場紀念,一次致敬。
這一天,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遺的紀念日,也是62年前浙昆晉京演出《十五貫》后,《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日子。
這出戲捧紅了幾位傳字輩大咖:“況鐘”周傳瑛,“婁阿鼠”王傳淞……但很多人忽略了另一個重要角色“過於執”——當年,幾乎所有頂尖“劇評人”,如俞振飛、梅蘭芳、田漢、汪曾祺,都曾為他打call。
他的扮演者,叫朱國樑。
今年,先生誕辰115周年。昨晚,浙江勝利劇院,浙昆用一場特別的演出,紀念他——《一個不能忘卻的人——朱國樑先生》。今天,紀念研討會將在杭州舉行。
不能忘卻,一個很重的前綴。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朱國樑,就沒有浙昆。甚至用“一個人挽救一個劇種”來形容,也並不為過。
飄搖動蕩的年代裡
他挽救了一個劇種
昨晚演出謝幕時,浙昆“世字輩”藝術家一起走上舞台——朱世蓮、俞康、龔世葵、王世瑤、王世菊、張世錚、鄭世菁、周世瑞、沈世華、汪世瑜。如今還健在的“世字輩”幾乎都來了,這是近幾年都不曾看到過的畫面。他們大多已年屆耄耋,年齡最大的朱世蓮86歲,也是朱國樑的二女兒。
此番再聚首,他們有幾句話想說——
“我們團是哪年落戶杭州的?”
“大概是1952年吧。”
“春天還是秋天?”
王世瑤說:“是冬天,當時是在混堂裡開會。最后拍板的,還是國樑爹爹。”
國樑爹爹,大家都這樣叫他。
朱國樑是寧波鎮海人,上海法政學堂念大學,但后來不得不輟學,轉投南畫畫家、蘇灘藝人張柏生為師。1928年,朱國樑與師父張柏生之女張鳳雲合作,用兩人的名字,創立“國鳳社”(后改為“國風”),表演蘇劇。
1936年,日寇入侵,社會動蕩。在朱國樑的邀請下,上世紀40年代,快撐不下去的王傳淞和周傳瑛投奔到他的“國風”蘇劇團裡,既唱昆劇也唱蘇劇。
周傳瑛曾這樣描述那段時光——七個演員三雙靴,一個樂隊兼文武。全團隻有一條船,在江浙滬的各個碼頭演出,舞台是茶館、祠堂、牆角、橋堍……最不可想象的就是“獨腳場面”:前輩張仁發(藝名張蘭亭)一個人同時操作齊鈸、單皮鼓、大鑼、小鑼、胡琴等文武場各般樂器,一個人撐起一支樂團。
就這樣,朱國樑、龔祥甫、王傳淞、周傳瑛、張家三姐妹(張艷雲、張鳳雲、張嫻)和他們的兄弟張仁發,這八個人,后來大部分成了浙昆初建時的元老與核心。龔祥甫、王傳淞、周傳瑛后來也成了張家三姐妹的終身伴侶。
周傳瑛時常想念這段時光。“那幾位老人的存在,對后來《十五貫》(改編本)的出現,對浙江昆劇團(新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昆劇團)的成立,對昆劇的繼承和發展,有不能任意忘卻的功勞。”
這也是此次紀念朱國樑的最大原因。在朱國樑的支持下,正昆舞台演出依附蘇劇,衰而不絕。
早在1983年,周傳瑛就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所謂“救活”昆劇的《十五貫》(還有紀念洪昇而演出的《長生殿》),出現在這個堅持昆劇演出的破爛戲班子身上,難道完全是偶然麼?……沒有“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就沒有《十五貫》﹔而沒有“國風”,就沒有浙江昆劇團。
《十五貫》一炮而紅的背后
有著丁玲和袁牧之的不懈努力
再來說說《十五貫》。
昨天,一早從北京坐高鐵來杭州的,還有朱國樑的外孫女袁小牧。
可能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但一說這個名字,你就懂了:袁牧之——中國電影的奠基人,編導了裡程碑式的經典作品《馬路天使》《生死同心》《八百壯士》。
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理一理人物線。
1955年春天,袁牧之和丁玲在杭州養病。兩人在報紙角落裡發現,有個戲院在演昆曲《牡丹亭》,第二天的劇目竟是《長生殿》。丁玲很驚訝,湯顯祖和洪昇的作品竟然還“活”在舞台上,絕跡多年的昆曲竟然還能看到,太難得了。
兩人直奔劇場,演出開始了,服裝是破舊,陣容是老的老,小的小,但精湛的演技使他們傾倒。第二天,在時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長、之后主持了《十五貫》劇本改編的黃源的陪同下,接著看《長生殿》,兩位更加興奮了。
1954年,國風昆蘇劇團趕排了全本《長生殿》,這在全國的戲班裡也是唯一的。這部戲的年輕女主角,叫朱世藕,是朱國樑的小女兒。她初向父親學習蘇劇,后與傳字輩老師學昆劇,是劇團的當家旦角。1951年,她成為國風昆蘇劇團第一任團長,隻有17歲。
此刻,袁牧之被眼前青春的朱世藕吸引了。幫忙牽線的黃源后來在文章中寫道:“袁牧之曾是上海的著名話劇演員,當時中央文化部的電影局局長,是戲劇界著名人士,我暗中希望有他對昆劇的贊助,或可擺脫它目前的困境。”
沒過幾個月,1955年8月8日,兩人結婚。他們相差25歲,生了3個孩子:大女袁牧女(2014年去世),小女袁小牧,兒子袁牧男。
丁玲休養期滿后回京,四方奔走,告訴文藝界有個昆劇團還活在杭州。而袁牧之則找了田漢,他是當時的文化部藝術局局長、戲劇家協會主席,像“國風”這類民間團體,屬於他的管轄范圍。
后來的事,你都知道了。《十五貫》第二年進京演出,一炮而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