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了“音樂劇代名詞”的韋伯 面具下有哪些秘密?

托馬斯小火車是韋伯小時候心愛的玩具。
韋伯和寵物貓“珀爾修斯”愉快相處。
韋伯從小在父母的影響下練習鋼琴。
三任妻子莎拉·胡吉爾、莎拉·布萊曼、瑪德琳·戈登都給過韋伯創作靈感。
韋伯在托尼獎派對晚會上客串DJ。
《貓》要回歸了,《劇院魅影》要中文化,《搖滾學校》也要來了……
《貓》又要重返廣州了,《周日戀曲》中文版也將於本月底登陸廣州。在音樂劇迷眼裡,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是從來沒有缺席過話題的名字。這位創作了《貓》《劇院魅影》《艾薇塔》等音樂劇的作曲家,今年3月22日慶祝了他的70歲生日,推出了回憶錄《摘下面具》,發行了最新的精選唱片,美國和英國的電視台都為他制作了專題紀錄片,明星版《萬世巨星》的直播演出也成了一大盛事。
就在今年1月,《劇院魅影》也迎來了演出30周年紀念,而中文版《劇院魅影》上周剛剛宣布合作計劃。美國時間6月10日晚舉行的第72屆托尼獎頒獎禮上,韋伯獲頒終身成就獎。前日,他又在英國古典音樂獎上領取了音樂劇和教育的特別表彰獎。要回顧他的成長經歷和創作生涯,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時機了吧。
爸媽都是音樂家,
他差點成了歷史學家
安德魯的母親珍曾在南肯辛頓皇家音樂學校擔任鋼琴教師,在這裡,她遇到了名叫威廉·勞埃德·韋伯的年輕作曲家。1942年,珍和威廉結婚,6年后,他們的長子來到了世上。
在安德魯之前,他的母親養了一隻叫Mimi的猴子,珍曾經讓Mimi站在自己肩膀上,帶著它一起出行。韋伯后來回憶,“很顯然,Mimi不喜歡我的到來,還踢我媽媽的肚子,可以說,它是第一個對我懷有巨大敵意的人了”。在韋伯出生后,Mimi就被送走了。
安德魯3歲時,弟弟朱利安降生了。在父母的影響下,兩兄弟很早就開始接觸音樂。安德魯學習鋼琴,弟弟則學大提琴。不過他小時候的真正興趣竟是歷史,10歲到14歲間,他游覽了遍布英國的大量古代遺跡,並留下了詳盡的文字和圖片記錄,這些資料他保存至今。
與此同時,他對另一種建筑的熱愛也在萌芽,那就是劇院。倫敦帕拉斯劇院的看戲經歷讓他為這座維多利亞時期建筑深深著迷,兩兄弟就在家裡用積木和紙板蓋了一座劇院模型,甚至煞有介事地為這個劇場做了節目單——在多年以后,韋伯成了這座劇院的主人。
安德魯的童年聽上去非常愜意,但在他11歲的時候,他的生活卻被一個叫約翰·裡爾的男孩打亂了。約翰是朱利安在音樂學校的同學,他們的母親珍對這個窮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認為他身上有特殊的天賦,決定幫助這個孩子。她甚至讓約翰住進了他們家裡,幾乎把他當親兒子對待,約翰成了家裡最受關注的孩子。
母親的熱情投入讓年輕的韋伯非常失落,在嫉妒情緒與青春期荷爾蒙的作用下,韋伯決定要離家出走,甚至要找個地方自殺。他最后在充滿田園風情的拉文納姆停了下來,在這裡,他改變了想法,回家去了。
事實証明,韋伯媽媽的眼光是真的不錯,約翰·裡爾在26歲那年就獲得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鋼琴組冠軍,朱利安后來成為了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1965年,韋伯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學習歷史,但一個學期之后,他決定要輟學回家。他的父親接受了他的決定,但母親和祖母表示強烈反對,認為他這是自毀前程的愚蠢行為,而且他一輩子都不可能靠音樂賺錢!但安德魯跟搭檔、后來著名的作詞家蒂姆·萊斯下定決心要開始音樂劇事業,蒂姆也住進了他家裡,他們一炮打響的音樂劇正在醞釀中。
與蒂姆·萊斯搭檔闖進百老匯
安德魯跟蒂姆·萊斯的第一部公演作品是應一個學校老師之邀,為孩子們創作的音樂劇,他們寫出了《約瑟夫和神奇彩衣》。1968年3月,《約瑟夫》在學校首演,觀眾非常喜歡,甚至要求加場,還引起了報紙評論的注意,推出了專輯,接著,這部劇正式走進了劇場。
他們下一部作品《萬世巨星》也是先以專輯形式發行,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什麼注意。但是當專輯登陸美國后,情況卻完全不同。專輯引起了羅伯特·史蒂伍德的興趣,他是埃裡克·克萊普頓、比吉斯、大衛·鮑伊的幕后推手,羅伯特決定將其帶到百老匯。1971年10月,《萬世巨星》上演,次年回到倫敦演出,取得巨大成功,隨即開拍電影。也是在1972年,安德魯跟18歲的莎拉·胡吉爾結婚。
進入上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動蕩不安,一天,一則關於伊娃·貝隆的新聞引起了蒂姆的興趣,也促成了后來《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誕生。《艾薇塔》同樣是專輯先行,茱莉·寇文頓演唱了這首歌,並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
韋伯將作品寄給了哈爾·普林斯,希望他能夠執導這部劇,后者是一手打造過《西區故事》《屋頂上的提琴手》和《歌廳》的“百老匯王子”。他們都認為茱莉·寇文頓是最合適的出演者,但意外的是,寇文頓拒絕了演出,成為了當時的一大新聞。但也是因此,伊蓮·佩姬得以有機會在后來的試鏡中脫穎而出,進入了所有人的視線。
1978年6月,伊蓮·佩姬出演的《艾薇塔》在倫敦首演,但一年后在百老匯演出時,這部有著社會寓意的故事卻未能引起共鳴,因為美國人對這部劇的寫作背景一無所知。但隨著當年的世界局勢變化,《艾薇塔》中的社會議題得到了關注,逐漸成了城中熱議。這部劇還贏得了大量獎項,包括1978年的奧利弗獎最佳新音樂劇獎。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