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八期︱馮驥才:人在書齋裡 心在大地上【2】

黃維、宋子節
2018年09月21日08:23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我要將文明火炬熊熊不息地傳承下去”

人民網:在您寫作事業蒸蒸日上時,上世紀90年代,您卻選擇了轉型,開始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馮驥才:時代需要我在哪裡,我就在哪裡。80年代時代需要文學的精神引導,我參與了文學。90年代社會大規模現代化,文化傳統載體受到沖擊、遭遇困難,我轉而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家國情懷於我是一種響應時代號召的責任。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90年代至今,中國擁有了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村落遺產三大保護體系,使中華民族的歷史財富得到全面和完整的保護。這是中國在文化建設上邁出的重大一步。

但是和90年代相比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已經76歲了。今年我在貴州黔東南地區跑了7個少數民族村寨,上山坡時感覺膝蓋有點吃力。但是少數民族的“非遺”不能缺少我們的幫助。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文化裡,一旦文化沒有了,民族也就沒有了,所以我還會堅持做下去。

中國民間文華遺產搶救工程部分出版成果

人民網:從“非遺”到古老村落的保護,從90年代到現在,您始終沒有停下腳步。

馮驥才:因為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困難,它們得了病,它們在向我們呼救,我不能“見死不救”。如果說保護“非遺”是在保護傳統文化的花朵和果實,現在保護古村落則是在守護傳統文化之根。我們常說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古村落的保護意義正是在於它承載了一種情懷、一段記憶、一份鄉愁。保護這些珍貴的傳統村落,其實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

知識分子是時代的先覺者、先倡者、先行者。不僅有知,而且要行。我們的大腦應該是一個有“足”的大腦。我的人在書齋裡,心還在大地上。當保護國家文明的問題壓在我們身上時,即使我們不一定能夠全部解決,但是我們必須鍥而不舍地為之奔走,為之呼告。

人民網:雖然您竭力呼吁多年,有時卻事與願違。您如何對待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馮驥才:呼吁並不意味著解決,但是不呼吁造成的問題更大。我們是較早覺醒的一批人,意味著要經受更多的痛苦和憂患,但是我們必須承擔這些東西。這條路走得很艱難,但必須去走,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責任。

有一次我從河南到晉中去,特意選擇一條從太行山穿過去的險路,目的是考察沿路的村落。這一看令我觸目驚心——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村落是空的。有的村子吃飯的碗、供奉的土地爺都被丟棄了。村落歷經滄桑,現在卻被草率地拋棄和遺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保護古村落,“非遺”——這筆剛剛整理出來的國家文化財富便會立即重返絕境,而且是滅絕性的、“連根拔”的。傳統村落的遺產保護必須是整體保護。隻注重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忽略了村落靈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最終會導致村落魂飛魄散,形存實亡。

2015年,馮驥才前往古村落實地考察

人民網:目前國家已經公布了四批傳統村落的保護名錄,共有4153個村落入選。這當中有哪些村落和村民給您的印象比較深呢?

馮驥才: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紹興新昌的胡卜村。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宋代的村子。當時修水庫要淹沒胡卜村,村民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夠為村子寫一個村碑,他們把村碑埋在原址。即使水淹了,也是一個永久的紀念。這讓我感覺很有情懷。

不僅如此,村民把胡卜村裡重要的東西全部搬出來了,包括穿的拖鞋、打年糕用的臼、農具、家伙什,甚至是大樹和田裡的土。他們准備找一個地方復建村落,讓離開村子的人們永遠有家可回。這就是寫在大地之上的實實在在的“鄉愁”!老百姓對自己家園的感情,比海都要深。

這件事讓我深刻感受到,在文明的傳承中,我們既不能失去一隻隻從歷史飛來的美麗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羽毛。一個民族不應該隻有GDP,還應該有DNA。民族的DNA,就是文化。

人民網:您多年致力的“非遺”保護工作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比如歷時13年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還有您推動設立的文化遺產日,還有“非遺法”的制定,都是您的付出和奉獻。

馮驥才:我們所做的,就是從上一代人手中接過燃燒著中華文明之光的火炬,又將它熊熊不息地交給下一代。這是每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在20年前,當人們都認為老建筑不如拆掉變成現代的高樓大廈時,我們呼吁、奔走、挽留、號召,努力接過火炬,而不是眼睜睜地看它被扔在地上。如果20年前不加以保護的話,今天所剩的傳統文化遺存,可能連一半都沒有。

隻有社會機器的所有部件都有文明的含金量,理想的文明社會才會出現。這是每一代知識分子應有的文化先覺和文化自覺。文化遺產並不是屬於過去,而是屬於未來,屬於我們的后人。我們要用現代文明善待歷史文明,把本色的中華文明留給子孫,讓千年古樹在未來開花。

“真正的藝術家是文化的終身志願者”

人民網:您說過,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識分子是脊梁中間那塊骨頭。怎麼理解這句話?

馮驥才:這句話我想說明的就是承擔。知識分子看得見社會有哪些事情需要承擔。需要承擔的事情與功利無關,但是所承擔的事情絕不是小事。真正的藝術家都是文化的終身志願者,這種承擔是一輩子的使命。

有“三峽之魂”美譽的鄭雲峰為了在長江截流蓄水前用鏡頭留住母親河的真正容顏,賣掉影樓,買了一艘船,孤身一人在長江漂泊了二十多年。后來我在北京得了一個獎,現場把獎金捐給他了。有時候我跟他們在一起時,我會為自己貢獻得少而感到慚愧。於是我更加賣力地替他們呼喊。這些默默無聞的、有真才實學的學者,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脊梁裡面骨頭最硬的一塊。正因為有這些有良知的人,有這些為我們民族承擔的人,中華民族才能夠在五千年的歲月裡生生不息。

馮驥才畫作《樹后邊是太陽》

人民網:當商業化與市場不斷介入到藝術創作中時,您認為作為文藝工作者應該在社會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馮驥才:一個好的社會文化應該像金字塔一樣,在塔尖有一群懷揣純粹藝術思想和精神追求的藝術家。他們能夠創作出代表時代文藝水平、彰顯時代文藝高度的作品。這是最經典、最純粹的文藝作品。

如果這個時代滿眼都是流行的商業迷信,而沒有讓人崇敬的文化精英,這個國家將失去它的文明高度。如果一個民族的文藝沉溺在享樂的氛圍之中,這個民族的文藝,乃至精神,都是振作不起來的。隻有當藝術家摒棄浮躁之心,拒絕名利誘惑,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精品力作。

人民網:今年您的《俗世奇人》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您在書裡塑造了很多生動的人物,也蘊藏了您對天津人民的深情厚誼。這種情感從何緣起?

馮驥才: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對天津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在我最苦的時候,天津人民贈予了我最珍貴的感情。唐山大地震時,我的家全塌了,一家人從廢墟裡爬出來。我安頓好妻兒,騎一輛破自行車,一上午去了十幾位朋友家裡,我必須看看我的朋友是不是有事。當時一路上遇到很多熟人,他們一聽說我家塌了,都情不自禁地掏口袋,把他的錢抓起來往我的口袋裡塞。那時候錢不多,最多五塊錢,一般都是幾毛錢。直到中午我肚子空空地回到家,一摸口袋,一數,71塊錢,頂我當時兩個月工資。那天特別熱,塞給我錢的手都是汗津津的,錢也是濕乎乎的,最后一把錢變成一個硬疙瘩。

馮驥才書法作品《春畫秋詩》

人民網:患難見真情。這種情感經歷對您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馮驥才:這種經歷讓我確信,真正的溫暖在人間。地震是一場災難,然而支撐著我們活下來的,正是對春天回歸的向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扶持和慰藉。

所以當你真正熟悉並熱愛這個城市人的集體性格時,總希望把這種珍貴留在紙上。我愛這個城市的人,也愛他們獨特的性格——豪爽、義氣、厚道、朴實、講面子、幽默、敞亮、喜歡戲謔,但是很善良。這就像你愛自己的孩子,連他的調皮搗蛋你都覺得可愛,那是你真正的愛。而當我真切地愛著這片熱土、這裡的人時,我渴望用筆揮洒出他們性格中最真最善的一面。

人民網:您說過社會真正的生命就在這些小人物身上,您是如何塑造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

馮驥才:小說要把人物的靈魂寫活了,而且活到了連作家都拿他們沒辦法,這樣讀起來才有意思。在《俗世奇人》裡,我挑選了一群代表天津人集體性格的人物,讓他們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齊齊冒出,重繪老天津衛的特色民俗風情畫。書裡的人物要讓讀者感覺仿佛在現實中親眼見過,透著一股活生生的勁兒,才算是達到藝術創作的本質。

馮驥才畫作《秋日的絮語》(局部)

人民網:在您所致力的文學、繪畫、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的“四駕馬車”中,每一個領域的成果都令人矚目。今后您會在哪個方面傾注更多心力?

馮驥才:這也是我最近想的問題,但是思來想去好像哪個也放不下。繪畫時,我會窮盡心力來畫。在教育方面,我現在還帶著五六個研究生。今天上午我還在思考傳承人研究課題。而文學,誰也不能讓我放下筆,隻有生命能讓我放下,我會和我的讀者相伴終生。文化保護方面,至今我還有兩個職務沒有卸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和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這樣想來,哪一駕馬車我都不舍得放手。

我常常羨慕那種單純的作家或畫家,活得簡明純粹,用一生力氣挖一口深井。而幾十年來我則一直在各個領域刻意或隨性地往返穿梭。因為我偏偏不肯那樣活著,否則我不再是我。

馮驥才題字:用生命創造未來

人民網:您對於“四駕馬車”所傾注的心血,也為您帶來更加厚重多樣的生命體驗。您對未來的自己有怎樣的期許?

馮驥才:我深感重任在肩,但依然充滿自信。直到現在,我依舊記得那個騎著自行車,后面綁著凳子,帶著破相機,在天津市四處轉悠拍攝記錄精美磚刻的年輕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從來沒有離開過我。

我真切地希望每一次文化保護,每一次藝術創作,都能深化一次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加強民族的生命力。這樣我會覺得土地是熱的,我的心也是熱的,我要把我的心血放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我不求回報,隻望它土沃木長,葉碧花鮮,碩果結於明天。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