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從《封神演義》到《神奇動物》:看不完道不盡的《山海經》

2019年01月09日08:1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的感覺。在閱讀《山海經》時,專注的詩人頃刻之間已隨書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

《山海經》,中國先秦古籍,是一本載有怪奇悠謬之說、薈萃珍奇博物的地理風俗志。《山海經》記載許多民間傳說的妖怪,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傳說,長期被認為是一部語怪之書。

在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先生描述道,繪圖版的《山海經》有“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書中記載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奇珍異獸和神話傳說,除了讓如少年魯迅一般的孩子們心心念念之外,也曾無數次作為原型在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中出現。

《山海經》中的“九鳳”形象

《封神演義》

提到明朝的《封神演義》,就不得不提到書中被塑造成九尾妖狐形象的妲己。而“九尾狐”這一靈獸的形象,便是出自《山海經》——

“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

這是有關九尾狐最早的記載。先秦時期的九尾狐是略帶巫術氣息的象征,至漢代才轉為祥瑞,象徵著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在班固的《白虎通義》中,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

六朝時期風氣漸轉,至唐宋后再度成為負面形象。宋朝軼事小說《侯鯖錄》中提到,“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

除九尾狐之外,《封神演義》中的眾神坐騎亦多借鑒《山海經》。通天教主的坐騎“夔牛”便曾在《山海經·中山經》中出現:

“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西游記》

作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吳承恩所作的《西游記》與《山海經》則有更深的淵源。想必各位還記得師徒一行在西天取經路上所到的女兒國,實際上在《山海經》中,就有著對女兒國的相關記載:

“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山海經·大荒西經》)

《西游記》裡的女兒國女性靠喝湖中的水懷孕以繁衍后代,在晉代郭璞注版《山海經》中亦有類似描述:

“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

西天取經路上,最讓孫悟空覺著難纏的對手,恐怕為本是太上老君坐騎青牛的獨角兕大王。他用計捉住唐僧、八戒和沙僧,套住孫悟空的金箍棒。

其實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就有對“兕”的描寫: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山海經》的各種靈獸形象,對后世神怪的塑造起到了示范作用﹔而《山海經》以昆侖體系為代表的神話思維,也影響著后世作者對仙冥界的描述。《西游記》為其中的典型代表,與《山海經》相仿之處甚多,不再贅述。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