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隸書演變之蹤(藝壇走筆)

孟鴻聲

2019年05月19日05: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隸變”是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起點,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漢字形態逐漸由線條圓轉、“依類象形”的篆書,轉向點畫頓挫、筆性豐富、漸趨平直的隸書,變得更容易辨識。“隸變”一詞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經字樣》中便有提及,后見於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鉉校注的《說文解字》等。一般認為,隸變始於秦國文字,是俗體流行所推動的結果。然而,隸變這一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我認為,從戰國楚簡中亦可追尋到部分“隸變”的蹤跡以及書法藝術的自覺演變。

  學界曾有觀點認為,在秦朝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后,楚文或毀於秦火,或葬於地下。楚文的消失似乎顯得順理成章,但事實卻沒有那麼簡單。“書同文”所統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語和用字規范,六國多樣化的書寫習慣是難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轉化、演進具備一定可能性。

  從現有文獻、文物來看,楚簡的書體、字體和筆法形態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具備了毛筆書寫、多面出鋒、用墨自然、筆性靈動、點畫多樣、提按頓挫、平直折轉等書法藝術元素。這些包含篆、草、隸、楷、行點畫的楚簡文字,極富人文筆性,其點畫的多樣性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書法藝術母體。楚國簡帛文字的多樣性亦造就了不同書風,各個篇目,自成系統。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簡為例,《唐虞之道》溫潤靜穆、淳朴內斂﹔《尊德義》蒼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齊嚴謹、雅致精微。關於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認為:“體式簡略,形態扁平,接近於后代的隸書。”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也認為:“如果秦沒有統一全中國,六國文字的俗體遲早也是會演變成類似隸書的新字體的。”可以推斷,至少在楚國簡帛文字中可能存在與隸變相似的形變現象,楚文字書法藝術的“今文”趨勢,不僅彰顯了其筆理墨妙,更蘊含著一種自覺的人文精神。

  對於隸變的探討,離不開關於書法正體和俗體問題的研究。《說文解字·序》有“著於竹帛謂之書”。王國維指出:“掌文書者亦皆謂之史,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這些“掌文書者”均為諸侯國史官,而不像漢代簡牘更多來自佣書和刀筆小吏,他們抄寫大量經典所使用的應為官方通行文字。在古文向今文轉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諸侯國史官“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在文字中凝結著各自的人文特質,使得多種新形體出現。這些形體均可視作漢字形體正常演化的產物。所以,我認為“隸變”是在大量古書經典的創作、研究、傳抄中發生的,所謂俗體的推動僅是促成漢字形體演變的動因之一。

  追尋隸變之蹤,可以一窺中國書法逐步走向自覺的歷程,體味漢字背后蘊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9日 08 版)
(責編:岳弘彬、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澳大利亞第一季度經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會員發展公示
  3.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4. 習近平的扶貧相冊丨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
  5. 陳國猛任海南省監察委員會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