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人+美食的“聯名款”你都知道嗎?

6月11日,晚清名臣丁寶楨的墓地在濟南被考古專家確認。也許很多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不太熟悉,但說起這道名菜——宮保雞丁,你們一定不陌生!而他正是這道美味的始創者。
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后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岳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人心。
丁寶楨人稱“丁宮保”,“宮保”其實是榮譽官銜。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曾封其為“太子太保”,便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為“宮保雞丁”,以此表達四川人對丁寶楨的紀念。
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其實,像這樣和名人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美食還有很多。蘇軾的東坡肉、李白的太白鴨、杜甫的五柳魚……這些美味流傳至今,令世人贊不絕口。
東坡肉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當地突發洪水,他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為表感謝,紛紛殺豬宰羊到其府上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在太湖遇到大雨時再次幫助百姓度過難關。蘇軾再次把百姓送來的豬肉切成方塊,並紅燒。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東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太白鴨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后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並一直延續至今。
五柳魚
五柳魚是四川名菜,唐宋以來早已膾炙人口。說起“五柳魚”來,它還和我國古代詩人杜甫有一段關系。
年近五十的杜甫,遇上“安史之亂”,為躲避戰亂,他到了四川成都。相傳,有天他邀幾個朋友在草堂上吟詩作賦,吟得高興,不覺到了中午。他發起愁來,眼看要吃晌飯了,家裡卻沒有招待客人的食材,正當他著急的時候,忽然見家人從浣花溪裡釣上一條魚來,喜出望外。心想,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
朋友嘗后,覺得此魚酸、甜、辣味俱全,還伴有醬香,吃來別有風味,問其名稱,杜甫道:“這魚背上有五顏六色的絲,形如柳葉,干脆就叫‘五柳魚’吧。先賢陶淵明,採菊東籬,棄官隱居,人稱‘五柳’先生,叫‘五柳魚’表示對他的敬仰之情。”
從此,五柳魚的名稱便傳之后世。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