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選啥專業?“十八九歲只是學習階段,不要太過功利”

2019年06月25日08:1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

近日,各省陸續公布高考分數線,接下來就是報志願這一“頭等大事”了。在青年君看來,選擇專業這事兒很重要,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高考是改變人生、追尋夢想最重要的機會,填報志願必須“慎之又慎” ﹔ 但又不那麼重要,因為高考也不是“一考定終身”,很多人在之后漫長的人生歲月裡找到了自己真正所擅長、熱愛的方向。

今天,青年君想和大家分享幾件大咖(很大很大的那種)選專業、換專業的逸事,他們有的從一而終,有的“半路出家”,但都不妨礙他們成為業界翹楚和國之棟梁。人生很長,慢慢來,不著急。

 

魯迅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母親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后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闊了視野。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學習期間成績優異,畢業后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魯迅之所以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只是沒過多久,他就改變了想法。

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民族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開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

后來,魯迅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回憶道: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這件事對魯迅的觸動極大,可以說是他“棄醫從文”的導火索。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后來作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的思想基礎。

 

胡適

胡適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但令青年君意想不到的是,胡適最初的專業卻是農科。

1910年,胡適公費考取美國康奈爾大學。在出國時,哥哥專門從東北趕到上海為弟弟送行。哥哥特意囑咐胡適,要學點有用的,千萬別學什麼文學、史學、哲學,將來不好找工作。胡適很聽話,到美國后,選擇了農科,決心扎根農業。

胡適后來在台大法學院的演講中回憶道:

記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費出洋,我的哥哥特地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臨行時對我說,我們的家早已破壞中落了,你出國要學些有用之學,幫助復興家業,重振門楣,他要我學開礦或造鐵路,因為這是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萬不要學些沒用的文學、哲學之類沒飯吃的東西。我說好的,船就要開了。那時和我一起去美國的留學生共有七十人,分別進入各大學。在船上我就想,開礦沒興趣,造鐵路也不感興趣,於是隻好採取調和折中的辦法,要學有用之學,當時康奈爾大學有全美國最好的農學院,於是就決定去學科學的農學,也許對國家社會有點貢獻吧!那時進康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康大有當時最好的農學院,且不收學費,而每個月又可獲得八十元的津貼﹔我剛才說過,我家破了產,母親待養,那時我還沒結婚,一切從儉,所以可將部分的錢拿回養家。另一是我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農民,將來學會了科學的農業,也許可以有益於國家。

胡適的成績很優秀,門門功課在85分以上。一年后,由於可以多選兩個學分,胡適又選擇了果學,主要就是種植蘋果。正學著帶勁,他突然發現,安徽老家沒蘋果,就連自己想去的膠東半島也沒有蘋果。就業無望,前途渺茫,胡適陷入了沉思。自己到底要學什麼呢?此時,他想起古人一句話,那就是“性之相近,力之所能”,意思就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的興趣。

“性之相近,力之所能”也恰恰是美國大學教育所看重的,因此,胡適轉系比較順利,如願轉到了文學院。胡適認為,不管社會將來是否需要,隻學自己喜歡的。家人與朋友的意見,可以做參考,但還是要遵從自己內心的追求。果然,胡適在文學院如魚得水,肆意在文學的海洋裡暢游。四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又成功報考了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選擇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為師。老年的胡適回憶起這段經歷也曾唏噓不已。他告誡年輕人,十八九歲的年齡還只是學習階段,不要太過功利,要勇於追求。

 

錢偉長

錢偉長是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開創了中國大學第一個力學專業,為中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被人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

中學畢業后,憑借著中文和歷史雙滿分,錢偉長被五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最終他選擇了清華大學歷史系。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收音機裡聽到了這個消息后,錢偉長拍案而起:“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決定要轉學物理系以振興中國的軍力。”

1940年,錢偉長考取了公費留學生,由於戰爭原因,被改派到加拿大留學。而后,錢偉長在多倫多大學學習彈性力學,1942年,錢偉長又獲得多倫多大學數學系博士學位。在1942到1946年間,錢偉長師從西爾多·馮·卡門,在火箭、人造衛星以及降落傘等領域進行研究工作。

抗戰結束后,他放棄高薪研究崗位,回國應聘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開創了我國大學第一個力學專業﹔就任上海大學校長27年間,不拿學校一分錢工資,也沒有自己的房子。順逆交替,榮辱數變,錢偉長的“力學曲線”始終圍繞著國家利益這一核心。

(責編:陳燦、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