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文化耀華夏
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不僅名家大師輩出,而且其稻作文化、書院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藥業文化、礦冶文化、建筑文化、茶葉文化、風水文化等,都富有鮮明特色。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育興盛,人才輩出。“江右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岩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著稱。江西的書院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規模、影響,均列全國前茅,約1000余所,迄今保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學校的興盛推動科舉的發達。自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佔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宋代多有一門數進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鞏、劉恕、孔文仲等一門三進士﹔洪邁一門四進士﹔婺源潘玨及子孫“一門九進士”﹔樂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門同科五進士,時號“五桂”。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或是佔據前十名的大多數。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一甲進士和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前七名進士均為吉安人,連續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奪得,在中國科舉史上空前絕后。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余人。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從解縉、胡廣、楊士奇到費宏、夏言、趙汝愚、嚴嵩,出任宰輔者達18人。
文章節義,相映生輝。江西素稱“文章節義之邦”。“文章”指多著名文人,擁有開創文體及流派的文學大家和齊整的文學家陣容﹔“節義”指多剛正義烈之士。以詩而言,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楊萬裡創造誠齋詩體﹔王安石創半山體﹔“元詩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佔其三。以詞而言,《全宋詞》收錄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12%﹔“宋詞四大開祖”,晏殊、晏幾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聲家初祖”之譽﹔姜夔創立格律詞派,或稱騷雅詞派,與辛棄疾豪放派齊名。辛棄疾南渡,客居上饒二十余載,80%的詞創作於此。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劉攽、劉恕協助司馬光撰修《資治通鑒》,任副主編﹔魏禧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以節義論,南宋洪皓出使金國,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稱“宋之蘇武”。宋末元初,江萬裡全家投“止水”拒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以身殉國﹔謝枋得一門忠烈,毀家紓難,謚號“文節”。明清之際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隱、程山七子等隱居避世。唐宋時期德安“義門陳”創造了3900余口、歷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飲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成為全國義聚楷模。文章與節義並重是江西士人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藝術殿堂,獨領風騷。江西素有“瓷國明珠”之譽,古窯址、古陶瓷遍及全省。景德鎮瓷藝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蜚聲四海,享有千年瓷都之譽。特別是為元、明、清三代專門燒制宮廷用瓷的御窯,與長城、故宮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戲曲的源頭,對京劇、川劇等40多種地方戲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尤其是《牡丹亭》代表中國古典戲劇的最高水平,湯翁也由此與英國的莎士比亞合稱為“並世雙星”。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是歷史上著名產茶區,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鄉土氣息濃郁。民歌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著名。音樂英才輩出,從神話傳說中居住在南昌近郊洪崖丹井的音樂創始人、黃帝音樂大臣伶倫,到唐代永新縣的大唐歌妃許合子,多獨領風騷。宋以后,江西更成為全國音樂發展中心,姜夔、周德清、燕公楠、朱權、魏良輔等的音樂理論被音樂界視為“聖典”。江永所著《古韻標准》定古韻為十三部,為音韻學作出重要貢獻。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中國國音之鼻祖”,成為當代推廣普通話的基礎。舞蹈有“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之稱的儺舞,南豐、萍鄉、萬載、婺源儺舞尤為突出。繪畫藝術多以開宗立派為己任,南唐董源、巨然首創宗畫派。宋代揚無咎墨梅在繪畫史上影響深遠,開中國文人畫之先河。明末清初朱耷為世界級繪畫大師,“燃起了全世界中國藝術的聖火”。書法以黃庭堅為最,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