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凱叔”:開一扇窗,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2】

丁濤、韋衍行
2019年08月23日15:5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不斷交互,才能與孩子們同頻共振

“故事不能光聽懂就完了,還要讓孩子與故事產生共鳴,讓孩子在故事中有所收獲。什麼時候加成語,什麼時候加古詩,成語和古詩該以怎樣的比例、密度出現,這些都是學問。”在王凱看來,給孩子講故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你需要不斷地與孩子交互,才能與他們同頻共振。”王凱在總結經驗時說,起初,他在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和孩子溝通、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狀態:是不是真提出了問題?是不是全神貫注跟著故事情節走?即便不能自己到現場,王凱也會讓團隊將孩子們聽故事的視頻錄下來,通過看錄像捕捉孩子們的狀態。如今,王凱已能在創作前就用孩子的視角審視自己的作品,這樣創作,自然會事半功倍。

王凱並不滿足於讓孩子們聽懂故事。在去年上線的《凱叔·詩詞來了》中,為了讓孩子們捕捉到詩人的真實感受,王凱團隊將150首詩詞改編成150部戲劇,讓孩子們對詩詞的意境有更直觀的認知和體悟。為了便於孩子們背誦,他又將這150首詩改編成150首歌,每一首歌都根據詩詞的意境作曲,讓孩子們唱著歌,就能把詩詞背下來。

《凱叔·詩詞來了》宣傳圖

“孩子們雖然能懂詩、會背詩,卻還不知道詩詞背后的知識。”王凱以李白的《贈汪倫》為例,說:“忽聞岸上踏歌聲,什麼叫踏歌?古時候踏歌到底是什麼樣的?李白在舟中舉起這杯酒,酒杯又該如何描述?這些都是知識。”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吸收、消化這些知識,這150首詩詞又“進化”成了150場知識脫口秀,以孩子們視角來講述詩詞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

一步一步精進,一步一步深入。從最初的聽懂、讀懂,到讓孩子們“唱詩”背誦,再到學到詩詞中蘊含的知識,並進行效果驗証,“凱叔”和孩子們同頻共振、一同成長。“一首詩可以當作一級階梯,要讓孩子們站在上面看得到更遠的地方。”王凱說。

“窗戶少,我們就做這樣的開窗人”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不盡相同,這在王凱看來,並不影響孩子們聽故事的效果。

《凱叔·三國演義》宣傳圖

“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讓此時的孩子理解你想表達的所有東西呢?未必。我們播下種子,靜待花開就好了。”王凱說,他習慣將自己比作園丁或者播種人,希望能將這些故事的種子種進孩子們心裡,如果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們遇到一些狀況,能想起當時聽到的故事,能從中獲得一點治愈,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在他看來,那些經典故事、民間藝術和通俗文學就像是一扇一扇的窗,每一扇窗他都想拉開,都想探頭往裡面看一看,想到窗后面的花園中徜徉。“窗戶背后,我們已經搭建起了一個小花園﹔在這個小花園背后,還有整個人類文明搭建起來的更大的花園。現在,花園是足夠大了,但窗戶少,那我們就做這樣的開窗人。至於孩子們最后想進到哪裡、能走到哪裡,他們自己說了算。”王凱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小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王凱有著朴素的博愛觀念。近年來,“凱叔”攜手多個慈善組織積極投身公益活動,讓留守兒童、鄉村兒童也能免費享受優質的兒童教育內容,把“窗戶”開到了許多偏遠的山區。

王凱在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與當地兒童互動

“凱叔講故事”曾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童伴媽媽計劃,為四川、貴州、江西三省鄉村兒童送去優質兒童教育內容﹔攜手愛佑慈善基金會為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70個項目點兒童之家及100個重點關注的困境兒童家庭送去相關音視頻內容﹔攜手興邦公益基金會,關愛山村地區兒童成長和鄉村教育發展,助力山村幼兒園,捐贈的音頻輻射到50-300所山村幼兒園……

談及“凱叔”接下來的發展計劃,王凱表示,除了一以貫之地深耕傳統文化之外,還將按照孩子的成長曲線,根據孩子的學習力、表達力、審美力、思辨力等眾多維度進行知識和產品的拓展。“以中國自己的文化為核心內容,同時囊括外國文化以及中西方文明結合的東西,把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得更好。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是更大的世界。”王凱說。

(責編:韋衍行、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