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佩荷囊 衣袂飄香(文物有話說)

王樹金

2020年06月26日04: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香囊,最初由佩囊發展而來。佩囊是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隨身攜帶的必需品,如印章、憑証、鑰匙、手巾、錢幣、珠寶、書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貯放於這種囊內,外出時將其佩於腰間,故謂之“佩囊”,又稱“荷囊”。因時間、形制、材質與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容臭、纓、縭、佩幃、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佩戴香囊風俗日盛。屈原《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帶在身上,目的是讓人與生活環境更加潔淨、清香。絲綢之路開通前,西域和外國的香料尚未進入中原地區。多數情況下,人們把陰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絲袋裡。現存佩囊實物中,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年代較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

  到漢魏時期,“香囊”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文獻中。如繁欽的《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見,將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當時一種佩戴香囊的方式。

  漸漸地,香囊應用越來越廣。比如,可懸挂於幃帳內,用於增加整個居室的香氣。還有古人為了防止蠹虫蛀書,在書箱中放上香囊,讓其揮發氣味驅除蠹虫。還有人在廁所裡置香囊以消除異味。可見,香囊在古代富貴人的生活中用途較廣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在古人看來,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常年聞香識味,有助於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驅虫驅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漸被賦予更多文化含義,如祛惡氣、避邪穢等。很多地方的端午習俗中,都有佩戴香囊的習慣,這和飲雄黃酒、熏艾草有同樣的文化內涵。

  香囊的制作工藝也更加豐富。形制、質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還有玉鏤雕而成的,有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的。形狀方面,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腰圓形、方勝形等。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4件“信期繡”香囊(見圖),是難得的保存至今較為完整的漢代布帛香囊。其中一件出土於墓室北邊廂,另三件放在東邊廂出土的一件竹笥中。4件香囊整體形制相同,分為領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帶用於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領部和囊裡都用斜裁的素絹縫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黃褐色菱紋綺香囊用香色羅綺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繡縫制。香囊內均盛有蕙草、茅香、花椒、辛夷等香料。

  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屬制香囊在唐代較為常見。這是一種以花卉和動物紋鏤空圖案為主的空心金屬球。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是迄今全國發現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內外分三層,中間的焚香盂用於放置香料。它運用了陀螺儀原理,使用時裡面的焚香盂始終會保持在水平狀態,不會將香灰或火星濺出。香囊採用捶揲工藝成型,使用陽刻與陰刻相結合的手法。其通身用花葉裝飾,等距離的六簇團花內都鏨刻兩隻飛蜂,花葉間鏤空,可使香氣外溢。

  到明清時期,精雕細琢的玉制香囊越來越多,如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鏤雕雙魚式香囊等。

  (作者為湖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本報記者申智林整理。圖片由湖南省博物館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6日 07 版)
(責編:楊光宇、曹昆)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王守信任廣東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麗江市委主要領導同志職務調整
  3. 誘導性報道損害自身公信力(鐘聲)
  4. 全國就業人員達7.5億
  5.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