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盲文圖書館的無障礙閱讀輔助設備。本報記者 張鵬禹攝 |
在重慶市巴南區圖書館,志願者正在引導盲人讀者體驗“數字音樂圖書館”。何洲行攝(人民圖片) |
2020年11月26日,蕪湖市盲人學校校長席蔚菁在圖書館整理新買的盲文讀物。新華社記者 張 端攝 |
|
在北京市西城區太平街,僻靜的街角矗立著一座特殊的圖書館——翻開這裡收藏的圖書,上面不是我們常見的方塊漢字,而是印在厚厚牛皮紙上的凸點……這裡的讀者雖然看不見或是視力有障礙,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一點不亞於普通人。
方寸匠心,指間傳遞精彩
來到中國盲文圖書館三樓盲文醫學與科技閱覽區,琳琅滿目的盲文圖書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盲人讀者既可以到館借閱,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的呼叫中心請館員把書郵寄到家。
“這裡主要收藏的是中醫理論、針灸、按摩類的醫學書籍和科技類書籍,醫學類盲文圖書是我們的館藏特色。”中國盲文圖書館典藏借閱部副主任朴棟淑介紹說。文學類圖書也深受歡迎。“不少盲人讀者熱愛寫作,因此我們收藏了《情節與人物》等創意寫作方面的書。”朴棟淑說。
對處在學習階段的盲童盲生來說,閱讀就更重要了。如何讓他們和健全孩子一樣及時有效獲取科學文化知識,圖書館下了不少功夫。在兒童閱覽室,工作人員正拿著吹風機加熱盲文貼片,一片片貼在繪本書《你好!動物朋友》上。“這樣做是為了讓盲童在家長講解繪本時,也能學習盲文。我們通過盲文加頁、盲文貼片、盲文噴點的方式,為普通繪本圖書增加一一對應的盲文,方便親子閱讀。”朴棟淑說。兒童閱覽室每逢周末都會組織各種針對盲童的課外活動,這裡不僅有繪本書,也提供鋼琴、積木供孩子們體驗學習。除盲文社科、盲文科技、兒童閱覽室外,中國盲文圖書館還設有提供無障礙電影、有聲書服務的有聲閱覽室和服務低視人群的大字本閱覽室。
記者隨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盲文書,發現除了封面上有漢字外,內頁都是密密麻麻、凹凸不平的小點——這就是盲文。盲文是靠觸覺感知的文字,最小的、可獨立運用的單位是“方”,每方有3行2列6個固定點位,可以表示聲母、韻母和聲調,通過觸摸拼讀出句子。我們習以為常的方塊漢字是如何經過編輯人員的巧手,轉變成一方方小凸點組成的拼音文字呢?
“或許有人覺得直接用軟件轉換一下就行了,其實沒那麼簡單。”中國盲文出版社盲文編譯部主任劉愛姝介紹說,“盲文圖書的編審加工和盲文校對是編校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和一般圖書區別最大的地方。”
在盲文編譯部,桌上堆放著不少剛剛編輯完的書,這些已經出版的普通書籍通過加注說明文字,改寫圖片、表格,調整版式、注釋,被編輯加工成適合盲人閱讀的書稿。
走進校對室,一間間小屋子裡,明眼校對和盲人校對正面對面坐在一起,合作完成校對工作。“90后”校對楊宏宇桌上攤開一本《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對著電腦屏幕上的盲文朗讀著,他對面的盲人校對潘江正在摸讀點顯器(注:一種自動升降盲文觸點的設備)上的盲文,進行核對。
“2018年,國家通用盲文全國推廣,國家通用盲文讀物字字標調。為實現盲人讀者精准無障礙閱讀,盲文編校人員必須校准每一個字的讀音,尤其要注意多音、輕聲字和語氣詞。”劉愛姝說,“盲文圖書有一大部分是醫學書籍,有大量不常見的字和非常用讀音,盲文編輯不僅要依靠權威工具書定音定調,還自己制作‘小字典’,記錄生僻字的正確讀音。”
2020年,中國盲文出版社及時出版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科學開開門》(大字·盲文版)等防疫宣傳圖書,編譯教材教輔123種,還出版了大量醫學按摩類和文學藝術類盲文圖書。“十三五”期間,該社每年出版1000種盲文圖書,其中新書700種左右,重印盲文圖書300種左右,被收藏到中國盲文圖書館等機構以及盲校和特教學校,為盲人讀者搭建起通往知識世界的橋梁。
科技賦能,融入網絡時代
中國有1700多萬盲人,其中很多是后天由於眼病和意外受傷導致失明,對他們而言,學習並熟練掌握盲文難上加難。據估算,隻有不到1/5的盲人能用盲文閱讀。隨著技術進步,有聲書日益成為盲人獲取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
為不斷拓展盲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國盲文出版社盲人有聲讀物制作量達到了每年1250小時。除了傳統的購買版權外,他們還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家圖書館、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合作,採取版權合作的方式與版權方聯合制作有聲書,制作完成后上傳到中國盲文圖書館官網數字資源區,供盲人讀者免費收聽。目前,中國盲文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積累了各類數字資源共約20TB,注冊會員達10余萬人,年點擊量達1500萬次。
中國盲文出版社有聲讀物事業部副主任顧鐘說:“有聲書錄制有一定的門檻,這項工作得到了廣大熱心公益、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和專業水平的播音員的大力支持,他們不計報酬,將制作精良、品種豐富、技術專業的有聲書資源提供給盲人讀者。”
在中國盲文圖書館有聲閱覽室,記者見到幾位盲人讀者正在手拿一個巴掌大的“小手機”,戴著耳機津津有味地聽書。這個聽書神器名叫“陽光聽書郎”,也就是盲用聽書機。
“‘聽書郎’比一般聽書軟件還方便,從開機、聯網、找書、聽書到關機,都有語音提示,還能選擇語速、語調、朗讀模式,收聽廣播。我們可以到館聽,也能借回家用,非常方便。”正在聽書的一位盲人讀者對本報記者說。目前,該設備用戶近20萬,深受盲人讀者喜愛。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單純依靠圖書等出版物,網上海量的信息資源包羅萬象,帶給人們無限暢游的可能。而對於盲人來說,由於無法看到顯示屏上的內容,上網成了難事。如果把屏幕上顯示的所有內容都讀出來呢?
中國盲協副主席、中國盲文圖書館信息無障礙中心主任何川打開了自己的電腦,向記者演示了一款名為“陽光讀屏”的軟件。無論是瀏覽網頁、微信聊天、收發郵件,還是編輯word文檔,軟件都能將屏幕上顯示的信息讀出來。“盲人朋友可以通過鍵盤快捷鍵操作電腦,實現鼠標的功能。”何川說,“經過20年的不斷完善,裝上‘陽光讀屏’,普通電腦就能為盲人所用。”他熟練地打了一行字,軟件立即用幾倍的語速讀了出來。
“促進盲人群體融入信息化時代,消弭和健全人之間的‘數字鴻溝’,提高他們獲取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和主動性至關重要,‘陽光讀屏’軟件和文星盲文電腦的研發就是出於這樣的初衷。”何川說。
他口中的文星盲文電腦乍一看就像一款去掉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不同的是,鍵盤下方沒有觸摸區,取而代之的是長條狀的點顯器。“盲文電腦搭配了點顯器,可以通過盲文觸點的自動升降‘顯示’出40方盲文點字,這就是電腦的屏幕。”中國盲文出版社輔助技術研究所所長王艷萍介紹說。
2017年,作為中宣部等五部門組織實施的“盲人數字閱讀推廣工程”的一部分,1000台盲文電腦和盲文電子顯示器被配置到全國100所盲人教育機構﹔20萬台智能聽書機被配置到全國400家設有視障閱覽室的公共圖書館。據不完全統計,智能聽書機已激活近10萬台,日活躍量4000多台,在線交互累計2447萬次、1759萬小時,盲文電腦和點顯器也成為盲生有效的學習工具。
“盲人不是沒有閱讀需求,而是不知道或沒有足夠條件獲取文化資源。在增加公共文化資源供給的同時,還要讓盲人知道,到圖書館、打開網站、拿到聽書機能做什麼,激發盲人群體提高知識水平、適應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潛力。這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何川說。
社會參與,溫暖縈繞心田
鄭曉潔今年60歲了,從2003年創立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她一直致力於發動社會力量,為殘障人士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
“紅丹丹創立之初,主要是做視障青年的就業培訓,讓他們具備播音主持的專業能力。同時為了更好地補充視障青年視覺信息缺失,我們發起了為盲人講電影的項目。”鄭曉潔說,“大概在2006年,一些盲人青年想請我們為他們讀書。在志願者和國際專家支持下,我們具備了制作國際通用標准的DAISY(注:多媒體數字無障礙信息系統)有聲書和教材的能力,能夠給盲人和學生提供更多信息的閱讀服務。”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藝之聲主持過節目的盲人主持人董麗娜,在上大學的時候就使用過紅丹丹為她制作的有聲書教材,順利完成了專業課學習。他們制作的有聲書不僅要讀出正文內容,還要通過視覺描述介紹封面的圖案和顏色、版權信息、目錄、圖標、插圖、頁碼等內容,傳遞完整的圖書信息,讓盲人讀者和普通讀者一樣,享有真切的閱讀體驗。
2011年1月,經過專家評估認可,紅丹丹建立了首家民間盲人圖書館——心目圖書館。目前在心目圖書館微信小程序、網站上,已有4750多個有聲書和電子書作品,供盲生和盲人讀者使用。
“有聲書錄制離不開志願者的參與。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登記在冊的志願者有2000多人,核心成員500多人。”心目圖書館負責人張新莉說,“為了讓志願者們更好地了解盲人需要,我們組織了蒙眼體驗等助盲培訓,以及朗讀培訓、錄制技術培訓等。”“開始用心目圖書館聽書后,那些美妙的聲音、各種各樣的音色把我帶進不同的情感故事中。志願者的講述讓我看見了世界的精彩。”盲人讀者胡虹說。
不少盲人朋友自己也做起了主播,用悅耳動聽的聲音,幫助更多人驅散失明帶來的黑暗。
1994年出生的女孩馬寅青不幸從小失明,2018年從上海某大學推拿專業畢業后,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做一名按摩師,而是選擇創業,組建有聲書制作團隊。
馬寅青說:“播音的愛好我堅持了很多年,大學期間也在不斷嘗試,除了掌握同樣的技能,在制作音頻時,我們視障者具備一些獨特優勢,例如對聲音的敏感度異於常人,且遇到套路和程式化的制作環節時能真正靜下心來,更細致地完成后期工作。”經過兩年努力,團隊業務步入正軌,她還把業務擴展到制作原創有聲內容上,在喜馬拉雅上開設主播賬號“逐光之聲”。
馬寅青的團隊3/4是視障者。她說,同等條件下,會優先讓視障者入職。“我想証明,除了推拿,視障者還可以做很多事。我們可以用自己的長處去回饋社會。”
演播有聲書,做電台主播分享知識,開直播……在互聯網平台上,從文化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到主動傳播者,盲人群體的文化自信正逐步增強,他們還創辦機構、公司,幫助更多殘疾人用聲音獲得收入。據統計,在喜馬拉雅上,殘疾人主播已超過8000名,可以通過知識付費、直播、廣告等多種方式創收。
隨著全社會信息無障礙意識的提高,一些有聲閱讀平台也不斷優化盲人用戶體驗。“懶人聽書在支持語音交互功能的前提下,不斷迭代,實現對頁面的多標簽、獨立焦點的讀取,讓視障群體可以清晰感知界面元素,保証搜索、播放功能體驗流暢,想聽就聽。”懶人聽書品牌公關總監賈影彪介紹說。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健全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的設施建設。2020年9月份,工信部和殘聯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以信息化助力殘疾人事業發展。今天,盲人群體享受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大豐富,更多人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參與者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