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澳門 |《澳門風情》:一場東西交融的民樂盛宴 

2021年09月11日17:11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澳門風情》精彩集錦。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澳門中樂團精心構思、傾情演繹的《澳門風情》音樂會,於9月11日亮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在央視網及國家民委門戶網站進行網絡展播。

▲《澳門風情》宣傳海報。

音樂會緊緊圍繞“澳門風情”這一主題,充分展示了不同作曲家以不一樣的視角,對澳門的歷史和風土人情作出的獨特描述。全套樂曲中,有具特殊歷史意義的選曲,有中西融合的創編,也有展現澳門人文、富含當地音樂特色的藝術曲目,體現了澳門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的《澳門明信片》以澳門三個著名地標創作三個樂章,盡顯澳門歷史人文風情﹔關乃忠的《澳門狂想曲》及《澳門狂想曲第二號》分別通過柳琴和嗩吶,呈現中國傳統音樂與葡萄牙音樂的完美結合﹔羅麥朔根據聞一多組詩創編,由女高音與樂隊聯袂演出的《七子之歌》,為歌曲賦予了新的韻味和情感﹔台灣地區作曲家林心蘋的《濠鏡隨想》營造出澳門中與西、新與舊文化交織並存的意境﹔王丹紅的《澳門隨想曲》已成為各地民族管弦樂團的保留曲目,用實力展現出作品的影響力。

▲《澳門風情》劇照。

▲《澳門風情》劇照。

▲《澳門風情》劇照。

精彩曲目介紹

民族管弦樂《澳門明信片》

王辰威作曲

作曲者以澳門3個著名地標創作3個樂章,借“明信片”的形式,將抽象的藝術情感依托於標志性的圖像具象呈現,演繹出澳門獨特的當地風情及歷史文化。

柳琴協奏曲《澳門狂想曲》

關乃忠作曲

《澳門狂想曲》於1991年應澳門中樂團委約而作。作曲家採用兩首葡萄牙吉他曲及兩首中國民歌為素材進行創作,樂曲既富有葡萄牙音樂的情調,又保留了廣東傳統音樂的優美旋律。作為兩種音樂文化合璧之典范,該作品充分體現了澳門中西文化融匯的特點。此版《澳門狂想曲》用中國彈撥樂器柳琴替代了葡萄牙吉他的獨奏部分,營造出另一番韻味。

▲柳琴獨奏:魏 青

《澳門狂想曲第二號》——為嗩吶和中樂隊而作

關乃忠作曲

《澳門狂想曲第二號》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委約,於2019年為澳門中樂團而作。作曲家以大陸與海洋之間的地區為主題,以水上人的“咸水歌”與葡萄牙傳統民歌Fado為素材創作出這首嗩吶與樂隊的狂想曲。此曲充分發揮了嗩吶別具一格的音色特色及靈巧多變的吹奏技巧,透過音樂將生活記憶與情感深化,傳達出人們對平安與幸福的向往。

▲嗩吶獨奏:田 丁

女高音與樂隊《七子之歌》

聞一多作詞

李海鷹作曲

羅麥朔創編

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了愛國組詩《七子之歌》,將當年中國被列強侵佔的七塊土地,比喻為祖國被奪走的七個孩子。歌曲抒發出詩人“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的情思,以及振興中華的期待。

2018年,澳門回歸祖國19周年之際,澳門中樂團委約作曲家羅麥朔根據澳門回歸主題曲《七子之歌》(李海鷹曲),編創出這首女高音與樂隊合作作品。作曲家通過多種創作手法的運用,用現代元素重新創編了這首朴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曲。

▲女高音:楊 琪

《濠鏡隨想》

林心蘋作曲

隨著音樂聲響起,人們仿佛站在了清晨的澳門碼頭,徹夜燈色逐漸淡去,耳邊隻有卸下奢華后的寧靜。迎著海浪拍岸,來一個清新的深呼吸,踩著葡萄牙風情的碎石子,穿越曲直不一的大街小巷。在這裡,隨處可見經歷百年風雨、中西文化風情交錯的歷史建筑,似置身在西方卻又無法忽視那滿目充盈的東方色彩。《濠鏡隨想》帶您尋覓和聆聽屬於澳門的獨白。

民族管弦樂《澳門隨想曲》

王丹紅作曲

由澳門中樂團委約著名青年作曲家王丹紅而作,創作於2015年。作曲加入漁火、煙花等“驚喜”元素,展現出澳門豐富多元、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魯婧、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