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廣東丨《瑤山那抹紅》:唱響新時代的“瑤族舞曲”

2021年09月07日18:0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瑤山那抹紅》精彩集錦。

由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出品,南方歌舞團、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民族文化傳習中心)聯合創排的瑤族舞劇《瑤山那抹紅》,9月7日亮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是一部反映廣東瑤山兒女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的優秀舞劇作品。

該劇以“瑤鄉的歲月”為序幕、“瑤鄉的巨變”為尾聲,分為“飄離的鄉井”“瑤鄉的藍圖”“瑤山那抹紅”三幕。劇目情節緊湊,音樂優美動聽,舞蹈元素豐富,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鄉村巨變與文化風採交相輝映,向觀眾呈現了古朴大氣的瑤族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主題。

劇中通過塑造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文彬、心懷服裝設計夢想的鄉村教師莎一妹、守護瑤寨一生的瑤族老支書等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偉大成就,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以及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瑤山那抹紅》劇照。

廣東省共有連南、連山、乳源3個自治縣,7個民族鄉和38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廣東的“瑤族盤王節”“瑤族耍歌堂”“瑤族長鼓舞”“瑤族婚俗”“瑤族布袋木獅舞”等多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瑤族耍歌堂)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總導演之一裘華鬆接到《瑤山那抹紅》的創排任務后,深入連南瑤族自治縣採風,感受瑤寨文化。他親眼見証了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面貌,從瑤寨“整體搬遷”到“扶貧雙到”的政策實施,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過上“美好新生活”,他把這些感受連同從瑤族文化提煉出的現代舞劇創作元素,深刻融入到《瑤山那抹紅》的創排之中,使舞劇既具備現代舞劇的時代性,又充滿民族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瑤山那抹紅》劇照。

另一位總導演何衛民則是土生土長的連南人,對當地瑤族文化有著深刻了解。他虛心聽取連南縣民族文化傳習中心演員們的意見,在舞劇中加入了瑤族具有代表性的長鼓舞元素。為了讓南方歌舞團的演員們更好地詮釋長鼓舞,他組織演員多次往返於廣州和連南,從舞蹈動作、服裝、造型到長鼓節奏和舞蹈的配合等多個方面深入交流、打磨,讓南方歌舞團的演員們很快領會了瑤族文化的神韻。

▲《瑤山那抹紅》劇照。

南方歌舞團的首席演員桑懷剛在劇中飾演駐村第一書記文彬。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深入連南採風,轉遍油嶺老寨、南崗千年瑤寨、瑤族博物館、扶貧新村等地,跟當地老阿公阿婆交流,親身感受耍歌堂、盤王節等民俗節慶活動。他帶著對民族文化由衷的熱愛和尊重,全身心地融入角色的演繹之中。“期望這部舞劇可以走出大山,讓更多人了解廣東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心中最大的動力。”桑懷剛說。

▲《瑤山那抹紅》劇照。

劇評 | 瑤山那抹不落的紅

曾鳴

紅,是國旗的顏色,是共產黨人的本色﹔是血、是愛、是火的顏色﹔是廣東瑤族同胞頭巾和服飾中的顏色,也是舞劇《瑤山那抹紅》的亮色與特色。

▲《瑤山那抹紅》劇照。

這是一部舞蹈詩劇,它詩意的主題中融匯了上述種種的紅。而具象的“那抹紅”則來自系在一根竹竿上的紅綢。那是瑤族先人在結隊遷徙時,為使族人不迷路不掉隊而使用過的“導游旗”。

這部舞劇的立意和創意,便是從“那抹紅”裡散發,並注入到了舞台呈現的每一個細節。“那抹紅”更是一個“劇魂”和“戲核”。

沒有復雜的故事,隻有堅定的使命﹔沒有多變的情節,隻有不變的初心。易地扶貧搬遷、民族文化傳承、“廣東經驗”分享、生死見証愛情,構成了這部舞劇的外部和內在主線。

一部好的舞劇,往往在於編導能夠敏銳地抓住核心訴情點,並有能力將“訴情”與“敘事”無縫連接起來。劇中的“兩次離鄉”就很好地連接起了其思想內涵和戲劇邏輯:一次是因為貧困,年輕人紛紛選擇了離鄉打工﹔一次是因為易地搬遷,村民們離鄉奔赴新環境生活。兩次離鄉,本質不同,心境也截然不同。

瑤族同胞的觀念從來就不是封閉的,他們從最初因避亂而遷徙,到今日為脫貧而搬遷,懷揣的“那抹紅”都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這部舞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就是有夢的人:

女主角莎一妹,身為一名鄉村青年教師,卻懷揣著一個時裝設計師的夢﹔

男主角文彬是一位駐村書記,他一展熱血青年的才干,夢想著帶領瑤山早日脫貧﹔

莎一妹的父親是一名老支書,他的夢想是留住兒女的鄉愁,培養好下一代,希望瑤山變得更好。

是走還是留,是愛還是愁,是夢想的凝聚還是背離,就這麼糾結而自然地在舞台上展開來。《瑤族舞曲》熟悉的旋律,在這樣的情景中一次又一次動人地變奏著﹔虛實相間的舞台綜合美術,在這樣的樂聲中一場又一場漂亮地變換著﹔主演和群演在這樣的藝術營造中,傾情投入,盡興發揮。

這部舞劇的高潮來自於一場山洪暴發。在掩護村民撤離時,為封堵洪水,駐村書記不慎落水。老支書用那根紅綢竿施救,雖然奮力把年輕的書記拉了上來,自己卻身體失重跌入洪水……兩代書記的生命交換,既是共產黨人偉大使命的接力,也是一幕感天動地的紅色傳承。

最后,在“那抹紅”的照耀下,莎一妹、文彬和鄉親們一起,終於實現了鄉村振興的夢想。“那抹紅”實際上已經升華為一曲新時代的“瑤族舞曲”、一部謳歌民族團結的紅色主旋律。

瑤山那抹紅,那是一抹不落的紅。

(作者系廣東省演出業協會專家、廣東省舞台美術研究會文學顧問、廣東省非遺促進會常務理事)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魯婧、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