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丨《海蘭江畔稻花香》:全面小康,幸福萬年長

↑《海蘭江畔稻花香》精彩集錦
9月3日,由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歌舞團出品、代表吉林省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朝鮮族原創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在央視網和國家民委網站同步進行網絡展播。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海蘭江畔稻花香》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近幾年的發展變化、延邊人民脫貧攻堅奔小康為創作背景,以朝鮮族百年來與水稻結下的情緣為線索,將“稻花香”寓意為美好的小康生活,將朝鮮族傳統農樂文化核心“天地人和”的理念,與現代民族藝術有機結合,反映出延邊人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優良品格。
隨著優美的音樂響起,一幅幅精美的畫卷次第展開。歌舞表演深情而熾烈,帶有時代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展現延邊各族人民奮進小康路上的豪邁情懷,激發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熱情。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真實,最能打動人心。延邊歌舞團120余名演職人員70分鐘的傾情演繹,將延邊人民的新生活藝術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青山綠水間回蕩著歌謠,滋生著甜美的愛情﹔錯落有致的田埂,留下了奮斗的腳印﹔飄香的稻米、醇香的美酒,醉了金秋,圓了夢想……
該劇主創人員表示,為了讓全國人民了解延邊農村的新生活、新氣象,《海蘭江畔稻花香》從創意到登上舞台,經過了反復打磨、推敲,整部作品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總導演金榮華在接受創排任務組建團隊后,多次帶領團隊到光東村進行實地採風。他們與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勞動在一起,分享著村民的幸福生活。主創團隊積累了寶貴的素材,創新靈感噴涌而出。
從開始排練到登上舞台,《海蘭江畔稻花香》僅用了15個月的時間,這背后承載著無數演職人員的汗水和辛勞。“所有演職人員從進入創排開始,就很少休息過。”該劇音樂總監、作曲黃基旭慨嘆道。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在歌舞詩中,創作者將延邊的歷史人文、民風民俗、自然風光、現實故事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將朝鮮族音樂舞蹈元素融入偉大的時代故事之中,使之渾然一體,從而使劇作更為開闊、昂揚、奔放、激蕩人心,表達出延邊人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意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定決心。
“紅太陽照邊疆,青山綠水披霞光,長白山下果樹成行,海蘭江畔稻花香……”在熟悉的旋律聲中,坡式的舞台宛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載著延邊各族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劇評 | 回歸田野,感受生命的悸動與價值
江東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延邊歌舞團創作編排的《海蘭江畔稻花香》,以朝鮮族稻作文化為創作主題,將故事放置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海蘭江畔盛產稻米的光東村。這台作品承繼延邊歌舞團一以貫之的精致藝術路線,將朝鮮族舞蹈的動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主創人員精准地抓住一首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反映延邊人民精神風貌和風土人情的歌曲《紅太陽照邊疆》中的一句歌詞“海蘭江畔稻花香”,喚醒了人們對於朝鮮族人民生活的這方水土的無限向往。
▲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劇照
沿著該劇精心鋪設的審美路徑,通過對朝鮮族稻作文化全鏈條生產運行過程的描繪,觀眾獲得了從生活認知到生命體驗的雙重感受。育種、插秧、生長、稻花開放、豐收喜悅……主創人員對每一個細節都用極富美感的表現手法進行處理,勾勒出一幅幅意境雋永、美不勝收的田園詩畫。男演員的詼諧與女演員的柔美交織成趣,朝鮮族各種鼓具形成頗有規模的鼓舞交響,長鼓舞、象帽舞……這些喜聞樂見的朝鮮族農樂表演熱烈,給人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感受到巨大的藝術張力。
精深的立意、精巧的編排、精美的舞態、精良的音樂,情景歌舞詩《海蘭江畔稻花香》成功地把人們帶回田野,去感受和體驗生命的悸動與價值,也讓朝鮮族歌舞藝術的創作再上一層樓。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