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雲南丨《幸福花山》:奮斗鑄就新時代“西疇精神”

2021年09月13日19:37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幸福花山》精彩瞬間

由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創作、雲南省選送的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參演劇目——民族舞劇《幸福花山》,9月13日在央視網和國家民委門戶網站展播。該劇熱情謳歌了雲南文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新時代“西疇精神”。

▲《幸福花山》海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黨中央的號召下,一代代西疇人以“大山壓頂不彎腰、困難面前不低頭”的精神,向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大山宣戰,硬是在石頭縫裡造出了1500畝適合栽種的土地,鍛造出令世人驚嘆的西疇精神,造就了今天“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西疇美麗鄉村。舞劇《幸福花山》就是一部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聚力脫貧攻堅的壯麗詩篇。

▲《幸福花山》劇照

《幸福花山》分為6個篇章:序《鐵血情濃》、第一幕《盡孝情真》、第二幕《幫扶情純》、第三幕《開山情堅》、第四幕《扎根情深》、尾聲《守望情長》。全劇以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為時代背景,著力塑造了以村黨支部書記郭龍為代表的“當代愚公”形象,展現了壯鄉苗嶺“開山筑路,炸石造地”的艱辛歷程,闡釋了文山各族兒女在脫貧攻堅中“不畏艱難、苦干實干”的精神,表達了祖國南疆人民脫貧致富、追趕小康的美好夢想。

▲《幸福花山》劇照

對於《幸福花山》主創團隊來說,用民族藝術表現當代題材,用舞劇闡釋新時代“西疇精神”,是一次極具現實意義的藝術嘗試。編劇於平在創作之初便定好基調,發揮舞劇“長於抒情”的特點,重點塑造了5個主要人物。“我們以‘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新時代‘西疇精神’作為主題主線推動劇情發展,這也是劇中人物踐行理想信念、實現美好生活夢想的動力之源。”於平說。

在舞劇敘事方式上,總編導之一董華興將民族性與現代性相互融合,嘗試了時空切割,段落重組,故事情節的倒敘、插敘,真實性與虛擬性相結合等方法。

如何用民族藝術闡釋民族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音樂制作、舞蹈語匯、服裝設計等方面都要符合民族地區群眾的生活,要接地氣,老百姓才會喜歡。”《幸福花山》總導演之一馬文靜說。

為進一步拓寬主創人員的創作視野,豐富、積累創作素材,提高創作水平,從2018年底開始,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先后組織創作人員赴西疇縣蚌谷鄉等地進行了16次創作採風活動。

“通過創作採風,主創人員積累了許多素材,打開了創作思路,為成功打造《幸福花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副團長、《幸福花山》主創團隊負責人吳曉青說。

▲《幸福花山》劇照

作為一部舞劇,《幸福花山》的主人公郭龍和項彩妹,還有項老爹、項母、項虎、孕婦、小石頭等人物形象要在舞台上立起來,不僅要“跳”得好,還得“演”得好。“塑造人物形象,講述故事前因后果,表現人物內心層次,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在劇中扮演項老爹的演員李玄說。

扮演項彩妹的青年舞者王藝涵,為了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帶有“彩妹”的氣質,無論在排練現場還是回到住處,她都在找感覺。“所有的藝術都來自於生活,你越自然就越真實。”王藝涵說。

《幸福花山》的舞美也可圈可點。設計師蒙秦將燈光視覺效果運用到了極致,在電腦編程的統一調度下,配合多媒體投影,在舞台上實現了大山石漠化、苗族紡麻等不同場景的轉換,真實再現了山大石頭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的西疇自然景象。

“《幸福花山》是新時代‘西疇精神’在舞台上的藝術表現和衍生。這個劇目展示了人類在面對困境時集體智慧的力量,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希望觀眾通過這個劇目,能夠真正領悟‘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團長王成懷說。

據了解,《幸福花山》2019年9月在昆明首演。該劇曾被雲南省民族宗教委評為2019年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扶持項目,被雲南省委宣傳部評為2020年度“文藝精品”劇目﹔2020年12月,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晉京展演項目在民族劇院成功演出﹔今年7月,在昆明舉辦的“第十六屆雲南省新劇(節)目展演”中榮獲最高獎“優秀劇目獎”,並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項目。

▲《幸福花山》劇照

評論 | 讓新時代“西疇精神”代代相傳

趙若伊

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幸福花山》,是一部值得關注的現實題材民族舞劇,凸顯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堅韌不拔、充滿斗志的時代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

《幸福花山》的創作,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與潮流。石漠化山區的開山筑路,是由無數勇於奉獻、艱苦奮斗的西疇人民所成就的。編導將這一真實的社會事件,經過藝術提煉與再加工,融入舞劇的創作中,誕生了這部精品力作。

這部舞劇運用了大量的苗族舞蹈語匯,展現苗族同胞的朴實與樂觀,同時融入了鏗鏘頓挫、極具節奏性的動作,使“當代愚公”的群體人物肖像躍然於舞台之上。編導通過對苗族民間舞蹈“上挑”和“下沉”動律的巧妙編創和運用,在“開山人”行進動作中著重體現了“顫膝”動律,同時放大上身以腰為軸后倒、前收胯,前腆腰、后撅臀等動作態勢,表現了開山過程中無限的艱辛。這些舞蹈動作粗獷奔放,突出了堅韌不屈的民族性格。

▲《幸福花山》劇照

“花腰帶”既是精美的舞蹈道具,又是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在整部舞劇中反復出現。特別是在雙人舞中,“花腰帶”將人物間無形的關系幻化成有形的聯系。劇中的蘆笙舞段,不僅僅是男女之間情愛的表達,更突出表達了“開山人”為了讓窮鄉告別貧苦,為大愛舍小愛、努力奮斗的決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民族舞蹈在這部劇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新媒體的加入,使舞蹈藝術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形式的禁錮。劇中投影的視頻畫面與舞者的身體語言、舞劇的情節內容、舞台的空間布景等有機聯系交互,實現了綜合性舞蹈劇場效果,帶給觀眾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

▲《幸福花山》劇照

無論是從現實題材選擇的意義,動作語匯獨具匠心的編創,還是舞劇中新媒體技術的巧妙運用,都足以証明《幸福花山》是一部成功的現實題材民族舞劇。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魯婧、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