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发展:我国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党的十八大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侧记
“文化改革10年的探索前行,思路清、措施实、效果好,是我国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总的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1日在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高度评价了1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赵少华,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田进,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蒋建国,也同时应邀介绍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10年探索“明确新的文化建设理念”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是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孙志军结合十八大报告谈起自己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在孙志军看来,10年文化体制改革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尊重两大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两对关系——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1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孙志军的答案是“以人为本”之路,坚持公益优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财政投入为主体,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解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基本文化权益问题。
赵少华说,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扎实推进;田进说,国家广电总局着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蒋建国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建立的各类书屋已有100多万家。每个书屋约有1500种到3000种书报刊,一个书屋的书虽不多,但这些书报刊里某一本、某一篇、某一段、某一幅图画或书中的一段历史、一位人物、一个常识、一项技术,却可能改变一个农民、一个市民的生产生活,会影响一个青年、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世。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出版可以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