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从艺一甲子:我在艺术上还小呢--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戏曲大过天 

裴艳玲从艺一甲子:我在艺术上还小呢

本报记者 杨雪梅

2012年11月23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裴艳玲剧照。
  高扬摄

  裴艳玲无疑是一个传奇。5岁学艺9岁唱红,一眨眼,今年已是她从艺的第六十个年头。正所谓“艺术家最好的纪念是在舞台上”,16日和17日在首都剧场,裴艳玲为观众带来了一部《甲子四折》。这也是第三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开幕戏。

  65岁的裴艳玲“大扮上台”,以最传统、最古典的方式诠释了京昆艺术之美。其中《浣纱记·寄子》和《平贵别窑》是她首次排演的新戏,而《翠屏山》和《武松醉打蒋门神》则是她最擅长的水浒戏。

  “艺惊四座,满堂狂喜”——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在观戏后写下这两句话。18日,更多裴艳玲的粉丝相聚在“祝贺裴艳玲先生从艺60周年及《甲子四折》专场演出座谈会”,听名家畅谈裴先生的戏到底好在哪儿。

  创新

  “就像水要冲破闸门”

  裴艳玲,原名裴信,1947年生于河北肃宁。她是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曾两次赢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以“文武昆乱”不挡的技艺风靡海内外,被戏剧大师曹禺称为“梨园国宝”。

  好戏如何得来,全凭台下功夫。

  “火车开了3天才到云南昆明,整个路上,裴先生的腿一有空就搭在火车的行李架上,那样自然而又兢兢业业地练功。”回忆起当初一起去慰问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如是说。而去过裴先生家的人都知道,她家里随处都有滑轮,有时和人聊天时,腿就套在滑轮上练功。“艺术的感染力是需要技巧来表现的,而技巧都是锲而不舍练出来的。”刘长瑜感慨道。

  “京剧的程式有严格规范,所谓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裴先生既尊重规范,又跳出了它们的束缚,完全融入到自己的人物塑造中。”刘长瑜说,“看裴先生的戏,观众没有人会看不懂,也没有人觉得冗长缓慢、程式繁琐,只是觉得没看够。所以每一个戏曲演员在抱怨自己的戏没有人看时,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做得够不够好。”

  裴艳玲曾讲过,真正的创新是要将旧的东西融化到自己身上,突破原有才叫成功。“当一个演员各种门类、各种行当、各种乐器都熟悉了,身上的功力好像要溢出来,就像水要冲破闸门那样不可阻挡,然后才形成新的东西。”

  功力

  “站立不动,成了奔跑”

  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曾以一篇文章写裴艳玲。“只见台前站着一位女青年,长发覆额,一件带花的毛衣,面对麦克风,她是要唱民歌,还是流行歌曲?‘俺林冲’三个字一出口,并无动作,只微微变一下面部表情,稍远了还看不清楚,空气忽然变了。灯火辉煌,成了黑夜。站立不动,成了奔跑。忘了是男是女,只是林冲,有一股气概。”

  这段描写,《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一直记得。“这是一个对戏曲并不精通的外行人,却写尽了一个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我们总是在理论上争论来争论去,但理论往往跟不上伟大的艺术家。”话剧演员濮存昕如此评价,“裴先生的醉武松六碗酒下去,通过她的表演甚至能看到每碗酒在她身上的反应和流动。没有看过裴先生演戏,就相当于没有看过那些书画真迹,你永远不知道哪些是赝品。”

  人艺老院长刘锦云说自己骨子里是戏曲迷,“她演了60年的戏,我看了40年。”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好演员的培养肯定不是和蒸馒头一样,一屉一屉蒸出来。裴先生的演出即兴自由,甚至没有一次唱是重复过去的。《响九霄》最后那一段《哭坟》,她唱得热泪滚滚,我听得泪湿衣襟。”

  勤勉

  “我会对得起你们的”

  “今年裴老师有三喜,一是河北梆子《宝莲灯》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二是新创作的京剧《响九霄》,拍成戏曲电影后荣获今年五个一工程奖,三是‘从艺一甲子’的庆祝专场《甲子四折》的成功演出。”季国平说。

  “裴先生的为人与为戏是统一的。无论什么场合,都是满弓满腔地唱,中规中矩地做。”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杨承志说起往事,当年裴艳玲去新疆演出时,只是一出折子戏,对这么有名的角儿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她却说要在演出前让自己静下来、沉下来。“裴先生心中,观众最大,戏最大。”

  面对大家的赞誉,裴艳玲率真地说:“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盖棺定论。还是那句话,我在艺术上还小呢。”用她的话说,现在健在的能耐大的老师还多着呢,自己只不过是运气好。裴艳玲也从未觉得自己老了,现在也就是刚找到艺术的感觉。“我不是什么神话或者传奇,但你们想什么、希望我什么,我都知道,我会对得起你们的。”

  戏是她的天、她的魂,也是她的命、她的根。在未来的几年,裴艳玲将会出演一系列水浒传里的人物,林冲、石秀、武松……对于爱她的戏迷来说,当真是件幸事。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