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拯救生命的中国传奇--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评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拯救生命的中国传奇

李炳银

2012年11月23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地质调查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因为自然条件复杂、技术装备有限、心理压力巨大等因素而充满风险,所以尤其能体现人类的冒险精神和勇于探索的人格力量。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梁守德、刘扬正、郭友钊和黄世英等四人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就是对从事地质调查的科技工作者经历凶险、相互救护的讲述,让人看了既惊心动魄,又会产生无限的敬佩和感动。

  经济的快速发展,固然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需要体制机制的适配,但资源的基础也必须坚实。而中国矿产资源已探得的储量一直不容乐观,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严峻。1998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并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此,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新的大规模地质调查活动开始了。凡事都有先易后难的顺序,地质调查也是这样。此前,那些容易勘探的地方几乎都探访过了,所以,这次的调查活动只能向新疆的沙漠深处和青藏高原等这些十分艰险的地区进发。进入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进入严重缺氧的青藏高原,在装备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和现实需要时,像干渴、迷路、缺氧、疾病、酷热、风雪、冰冻,甚至被少数民族兄弟和武警边防官兵误解等许多情况都接连发生。所以,这次调查从一开始就带有悲壮豪迈的特点,潜伏着很多曲折、艰难、惊险,每一次危机都可能伴随着生命的牺牲。

  《生死大营救》正是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展开采访的,因此它所传递出来的是人们日常很难了解的,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前线在“极地”的动人故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里,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所谓“生死大营救”就是对地质调查队员的生命的大营救。在一次次揪心的遇险经历中,在一次次艰难的营救过程中,我们时常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气氛,既被豪迈的情绪所感染,也被无奈的死亡所震撼。那些耗费几千人长时间的营救仍然不能够避免的死亡,甚至连参与营救的飞机也失事的情形,让我们思绪复杂并产生深深的敬意。

  文学唯有在关乎人的生存和本真情感的时候,才会有其价值和力量。《生死大营救》是在生死现场得来的文学报告,它让那些每天都享受着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人们认识到为此艰辛付出甚至是献出生命的英雄们的崇高伟大。它真实地报告对人的生命的倾力关注和营救情形。四位作者在认真采访的基础上,用鲜活的事实予以文学的还原,细腻地描述很多刚强男子汉的柔肠细感,使得地质人在献身国家事业过程中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具有更深的感染力量。

  《生死大营救》是现实的中国版的拯救生命的传奇,让人在危险和温情的转换中感受到英雄的崇高和大爱的宽阔。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