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劳森伯格: 在垃圾中拾得艺术(图)--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罗伯特·劳森伯格: 在垃圾中拾得艺术(图)

2012年12月15日15:2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说起波普艺术,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安迪·沃霍尔,他的《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瓶》,几乎在任何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普及类书中看到。今天谈到的罗伯特·劳森伯格,可能知晓他的人就少了些。他也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而且在艺术史上的意义绝不亚于安迪·沃霍尔。

  相信很多人都在美术馆见到过这样一种类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看上去是绘画,但画面上除了油彩之外,经常还拼贴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布料、瓶盖、零件,甚至是动物的肢体。我们会马上反应到,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怎么这么像垃圾。说明你已经看懂了作品。这种类型的绘画,在艺术史上被称为“合成绘画”,也被称为“综合绘画”,就是由劳森伯格所引领。

  说起这种绘画风格的确立,那还是在近60年之前。1954年夏天,罗伯特·劳森伯格在纽约展示了实物拼贴作品,采用“合成”这个术语来指称他的那些同时具有绘画和雕塑特征的作品。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这种风格经久不衰。

  在最初的时候,劳森伯格也曾试图走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毕竟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很少艺术家能绕开。他也曾创作过一些原汁原味的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比如在全白的画面上,只画上观赏者的影子,重复画上一个系列。

  也就这么短短时间的尝试之后,对抽象表现主义,劳森伯格的态度就显得淘气了。在艺术史上,常被提及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用颜料涂抹了威廉·德库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的一幅作品,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并参加展览。他的这种行为还是带有深层次的意义,显示了对现有经典作品的破坏精神。这种方式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是不是跟达达主义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涂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旨趣相同呢?

  实际上,后来的劳森伯格确实对达达主义很狂热。在美国的黑山学院读书时,劳森伯格师从包豪斯学校的画家约瑟夫·艾尔伯斯,认识了实验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达达主义的艺术观念。在上世纪50、60年代,劳森伯格和他一些同时代的艺术家,比如贾斯伯·约翰斯、约翰·张伯伦、理查德·斯坦科维茨、吉姆·戴因和克拉斯·奥登伯格等,都被认为是新达达主义艺术家。

  20世纪60年代,劳森伯格开始把大众图像拼接成大型的丝网版画,对当时的波普艺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他走向波普的开端。他的这种做法,对安迪·沃霍尔影响深远。安迪·沃霍尔曾说劳森伯格在他的复合绘画中对生活物品的大胆运用,也鼓励他后来使用罐头盒、可口可乐瓶以及梦露的肖像。

  同许多波普艺术家一样,劳森伯格也在用作品批判着当时发展迅猛的现代化。工业化引发的产品膨胀,快速消费导致的生活节奏加快,整个世界信息传递越来越碎片化、图像化……。劳森伯格曾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我受到了电视和杂志的轰击,受到了世界的垃圾和过剩物质的轰击……我想如果我能画出或者制造出诚实的作品,它所体现出的所有这些成分就是现实。拼贴画是创作无个性信息的作品的方法。我一直在试图用与个人无关的态度来进行创作。”

  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现在的当代艺术品,多是晦涩难懂,完全不知所云,似乎与我们大众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在劳森伯格那里,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曾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是为了尽力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打破两者的界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他的作品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材料,那些交通标志、报纸、广告牌。

  曾有《纽约时报》记者问劳森伯格:“过去半个世纪,你一直是美国记载平凡事物方面最显赫的诗人。平凡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劳森伯格说:“平凡的东西常常会受到忽视,不被注意。大多数艺术家都尝试打动你的心,他们偶然也会打动自己的心。但我发现平凡的东西会更令人满足。”

  劳森伯格经常在纽约的街巷里转悠,也到垃圾桶里翻找,看到有用的东西就捡起来。在一条街找不到他想要的,他就去另外一条街。可以说,劳森伯格的艺术就是“拾得艺术”,普通平凡,但却意义深远。他让我们相信,艺术不仅存在于高雅文化中,也存在为人所瞧不起的大众文化里。他为我们开创了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让我们懂得从万千剩余物品中看到美,看到其实在任何的地方和任何的事物中都存在着艺术。

(来源:羊城晚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