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大全"到"高富帅"?抗战剧创新仍需尊重历史--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从"高大全"到"高富帅"?抗战剧创新仍需尊重历史

2012年12月17日10:15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在国内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男主角历经“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李云龙”式的草莽英雄,再到近期风靡荧屏的“青春偶像范儿”热血青年,即流行语中的“高富帅”。看来,当某个特定类型的英雄一旦受到欢迎,便会被迅速跟风,直至被挖掘殆尽,创作者们只得再转而寻求其他新类型。近两年出现了抗战剧和婆媳剧的混搭、和武侠剧的嫁接以及和偶像剧的融合。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如果突围得好,便赢得话题、收视双丰收;突围得不好,便获封“雷剧、神剧”的标签。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产的一批优秀经典影片,有大部分是和抗日题材有关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是近乎完美、少有瑕疵的“高大全”式人物。而当时影片中的鬼子形象也是标签式的:黑色圆框眼镜、鼻子下一撮圆胡子、腰间斜挎长刀、张口便是“八格牙鲁、呦西呦西”;汉奸更是如此:中分头、盒子枪、黑衣黑裤,还必须骑着自行车。这些角色无需开口,只要一亮相,观众就能分辨忠奸。

  而荧屏上的抗战剧从《亮剑》起开始步入“草莽英雄、草根英雄”时代,《狼毒花》、《桥隆飙》、《我的兄弟叫顺溜》、《中国地》等一批作品均是如此。剧中的男主角不再是浓眉大眼、面泛红光、没有儿女情长的完美铁血英雄,而是一如李云龙般有大智大勇的一面,但又有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的一面,为人桀骜不驯,对政治理论既不通晓也不感兴趣,战场指挥多来自实战经验,偶尔的不服从命令恰恰成为其有个性的体现。

  这类英雄在几年内之所以狂扫荧屏,是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更加契合人性;英雄身上也有缺陷和瑕疵,会让观众感到亲和,“草根逆袭”戏码的上演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后来反映“草莽英雄”的作品似乎都难超《亮剑》,“李云龙”仍是此类人物最鲜明的代言人。

  近两年,婆媳剧、80后婚恋剧、抗战剧成为荧屏三大主力,虽然同样的题材可以有常说常新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越来越难。抗战剧同样面临如何突破的问题,毕竟“草莽英雄”在流行多年之后已不足以成为卖点。于是,有的与婆媳剧混搭引发关注,有的与武侠剧嫁接制造话题,而最近形成风潮的便是与偶像剧的融合共生,进入到“高富帅”抗日英雄集体爆发的时期。吴奇隆(《向着炮火前进》)、刘恺威(《战火西北狼》)、王雷(《战旗》)、周渝民(《彼岸1945》)等偶像派纷纷走上抗日战场、加入抗日队伍。面对荧屏上穿皮夹克、梳飞机头、骑摩托车,一边抗日一边耍帅、卖萌的各路帅哥,有网友不禁高呼:“这年头,长得不帅都不好意思出来抗日了。”

  恰当此时,灰头土脸、邋里邋遢、土得掉渣儿的《民兵葛二蛋》探出头来,走向“高富帅”抗日的另一个极端。这个角色与以往任何电视剧中的抗日英雄都不同,他有着中国旧式农民的淳朴与狡黠,又颇有些市井气息,在看似各种不靠谱的举动中,又能让人感受到其单纯而执著的信仰。而就全剧风格来说,继《永不磨灭的番号》后,《民兵葛二蛋》有望再次将带有喜剧风格的抗战剧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无论是跟风“高富帅”战场杀敌的潮流,还是另辟蹊径市井小民的底层抗战,说得通的故事和立得住的人物始终是一部剧集吸引眼球、获得好评的根本,若只注重用花哨的手段则无疑是舍本逐末,或许会博得一时的收视,但终究不会成为留存的经典。

  晨报记者 冯遐

(来源:北京晨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