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是春晚唯一出路,两次掌舵的哈文显然深知此理。蛇年春晚首度记者会上,记者们固然是“春晚不觉晓,盯着哈文咬”,哈文则对蛇年主题、风格数量、类型比例、改革创新等侃侃而谈,来者不拒。
哈文说:“春晚的舞台从来不分选秀和非选秀,只注重好歌手和好作品,不能简单地打上所谓选秀的标签。”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变化,但不是一个意外的变化。今年本是各大卫视选秀大年,尤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风生水起,将中国电视选秀事业推到了一个全新热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央视将一众选秀精英悉数收入帐下,美其名曰《直通春晚》。
这也是央视春晚经历了31年后,开始大力追逐青春气象的标志。但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央视春晚已从流行文化的引领者,变成流行符号的追逐者。
在这个“不差钱”的节目时代,随便哪个卫视扯出的春晚大旗,星光度都可能不亚于央视春晚。商业时代的春晚,迟早要重新划分江湖,就看央视春晚还能不能创新。
任何产品都需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春晚亦同。你要在星光度上一决高下,还是在节目形式的特点上做文章?你要在资源的占有率上下工夫,还是要在内容的创新上谋发展?星光度从来都不具专属性,资源优势不长久,而创新则必须有机制上的革新起步。
央视显然是有危机感的,热门问题任由记者们问了个遍,哈文或直言不讳,或打太极拳,唯独不见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哈文自己已经说了,今年要增加语言类节目。
春晚4个小时的长度,靠歌舞撑不起来,这个长度只能是戏剧才有胜场。但春晚不会变成一整台话剧,节目组需要从这个角度思考语言类节目的设置和关联。语言类节目就是诙谐加温情,如果能以编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节目集锦呈现,那么难度显然加大了,观赏性却会增强。 (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