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视剧表现生活切莫“止于快感”
号称亲民的家庭题材电视剧,正遭遇内容瓶颈。日前,在京举行的一场电视剧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批评某些家庭剧表现生活“止于快感,有的甚至连快感都谈不上,只有花眼乱心的内容”。有学者指出,电视文艺的审美本质是精神美感而不仅是视听快感,创作者需要警惕家庭剧内容精神的苍白。
乱象丛生,“审美期待”越降越低
“观众围观‘狗血’剧情,图的不过是个热闹。边看边骂的家庭剧经不起思考品味,基本上是一次性消费。”某知名编剧这样评点当下的家庭剧:病态严重、乱象丛生。自从2010年《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之后,连续几年,一大批“婆媳剧”跟风开拍,镜头只要一转到家庭,婆媳之架是躲不过的;《蜗居》火了,“房战戏”又紧随其后,所有的矛盾又都紧紧围绕“有没有钱买房”;《新结婚时代》收视率不低,家庭剧又开始纷纷抛出“凤凰男”、“孔雀女”的概念,似乎谈婚论嫁的矛盾只有地域差异和门第差距。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路越走越窄,内容永远在“房子”、“家斗”、“情感纠缠”上展开。跟风者认为只有“揭伤疤”才能有高收视率,因此,有观众形容家庭剧硝烟弥漫的程度堪比宫斗。
对此,文艺评论家阎晶明表示,把生活中的个体矛盾概念化,家庭剧成了“家斗剧”。这样的电视剧在荧屏上扎堆出现,无疑会增加家庭关系的紧张程度,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忧虑。
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焦虑的家庭题材,收视效果并不理想。被业界誉为标杆之作的《媳妇的美好时代》,2010年开播收视率超过14%,但众多跟风之作的收视表现却不及它的零头。有调查显示,家庭剧爆发的2012年上半年,800部国产电视剧中,收视率超过1%的仅有40部。在一份收视调查中,有40%的观众认为家庭题材故事内容有问题,“家斗”故事密集出现,降低了观众对家庭题材的“审美期待”。
消极迎合,瓶颈来自精神缺失
“酒精不是酒,糖精不是糖。家庭剧的创作要以生活为来源,老老实实按照艺术的规律去发现和感悟生活的真谛。”著名评论家李准认为,家庭剧遭遇的内容瓶颈,在于部分创作者疏于审美提炼,忽视发掘平凡中的价值。误以为所谓极端故事、戏剧性情节比生活本质更浓烈更刺激,就是观众要看的。
有专家以当下热门的某作品为例,片中看似“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却偷换概念,将所有的“生活”都聚焦在对名牌、舞会、消费的关注上,不难看出创作者对物质的过度仰视。在另一部反贪题材的电视剧中,男主角的车牌拷贝了现实生活中某位落马干部的坐驾号码。“影射”、“还原”成了该剧的卖点之一。这看似让观众目睹贪官下场而感到“出气”、“快活”,其实难掩猎奇八卦的心态。
消极迎合观众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流言,最终只会导致剧中呈现的“生活”脱离实际。仲呈祥对记者说,制造的视听刺激,往往以放弃精神引领为代价。消极迎合往往会将作品的精神诉求降得更低,在故事情节的堆积中,看不出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思考。最终,剧情再紧张、矛盾再夸张、场面再奢华,也无法掩盖精神价值的缺失。“真正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是视听快感和精神美感的统一,通过视听享受将精神美感导入观众的心灵。”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