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穿越烽火线》讲述战争中的人性美(影视窗)

邢  戈

2013年08月30日08:41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讲述战争中的人性美

 

  重故事而轻人物、重情节而轻细节、重表层叙事而轻思想深度、重讲述内容而轻表达方式,是不少电视剧创作止步于较低水准难有超越的原因之一。正在央视播出的38集电视剧《穿越烽火线》在这一点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编创在剧本创作和视听呈现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透过战争挖掘人性中的正能量,以温暖的情怀关注战争中的人性美。

  作品采用段落式设计,7个主体段落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每个段落都围绕重点人物展开,比如在遭遇国民党军队段落,围绕护送保育院的负伤神枪手赵大鲁和国军团长郑秉臣的血仇展开故事,内容紧凑,情节转折点多。在日寇进逼的环境下,在民族大义面前,赵大鲁和郑秉臣艰难地完成了对个人恩仇、党派之争的超越,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又如沂城故事段落,以女主人公王维若和化名魏永刚潜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郭家顺的昔日恋情为背景,展开了一场生死营救的故事,丰富的情节紧紧围绕王维若、魏永刚及其未婚妻马新曼、马司令等人物展开,完成故事叙述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建构。剧作的分段结构设计别具匠心,有利于段落内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更有利于在相对合适的篇幅里聚焦重点人物、编织人物关系,达到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渲染艺术效果的目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穿越烽火线》不仅描绘了战争环境中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行了人生哲理的思辨。无论是对保育员李桂英怀揣“老师”理想的细腻表现,还是对胖婶为了保证其他孩子吃饱而长期饿着自己儿子的描绘,乃至吕医生让孩子经历风雨才能获得成长的见解,王维若和赵大鲁关于“粗神经”的辩论,这些人物塑造上的亮点,都带给观众以心灵的触动。后期剪辑还注意在动作的进程中插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如一枝花去找秃三炮,抓起自己的花书包就走,一系列的动作中,插进了一个花书包的特写,强化了人物情绪,丰富了表现力:既符合剧作氛围的要求,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符合人物的身份。

  整部剧的叙事节奏比较紧凑,即便是抒情段落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大敌当前,赵大鲁被国军团长郑秉臣扣住,被放走的保育院孩子们轮流唱着“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声音稚拙,与赵大鲁和郑秉臣当前的处境平行剪辑,紧紧扣住了情节气氛,形成了鲜明衬托,升华出悲壮的民族情感。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30日 24 版)

(责编:黄维、许心怡)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