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音乐节参差不齐、规模不一,举办地也存在差异。音乐节需要怎样的操作流程,本土演出市场现状如何,都决定了一场音乐节的成功与否。
本报记者近日分别采访了“汾河音乐节”负责人张旭东、“自然醒音乐节”负责人赵忱,作为即将在太原举办的两大音乐节的具体操盘手,他们最有发言权。
A 审批户外音乐节挺难
对于没有经历过音乐节的内陆城市,户外音乐节的审批慎之又慎,导致报批程序非常繁琐,也令太原两大音乐节主办方很头疼。“最终,我们把户外音乐节移到室内来办。”但这并不是“汾河音乐节”负责人张旭东原来的想法,按照他最初的设想,是要在体现本土元素的汾河岸边,办一场星空下的户外摇滚音乐节,但这个想法在几个月的运作中,审批和实际操作的难度,还是让他无奈放弃。作为水域户外场所,是比草地户外、沙滩户外更难审批的场地,首次做音乐节的张旭东,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挑战。
除了审批方的谨慎,作为主办方张旭东其实也在内心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压力。“音乐节的现场一定是狂热的,身处夜晚的汾河岸边,这些都是潜在隐患。就算真审批下来,安保措施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最终,“汾河音乐节”选择了山西煤炭交易中心的多功能厅。办事颇为谨慎的张旭东,还将能容纳2000多人的现场设置了座位,到时候估计很多人会离开座位,但有硬件摆放,现场秩序会更容易控制,“一切都是出于安全考虑”!
相较于“汾河音乐节”,“自然醒音乐节”的审批也不是一件易事,尚未成熟的太原户外演出市场审批程序的严格,让在外地参与过十几场音乐节的赵忱也不敢忽视。为了能顺利过审,赵忱为这场演出制定了非常严密的安保计划:现场一定设置“环形”的通道,避免人流重复路线、造成拥堵或踩踏;虽然是小型音乐节,安保+志愿者+工作人员,人员配备不低于200人……最终,“自然醒音乐节”通过户外审批,将在太原三千渡产品展示中心上演。
审批压力之后,赵忱将面临更大的演出压力,“一旦出现事故,挣多少钱都白搭”!
B 谁为音乐节买单
演唱会与音乐节的盈利模式有很大不同。
先抛开个人演唱会和拼盘演唱会的不同,就一场普通演唱会而言,盈利模式大概有两个渠道:1、保底冠名2、售票赠票。在太原成功举办过周华健、张学友个人演唱会的上海天莱公司负责人蔡总曾向记者透露,演唱会的明星费用和音响设备(个唱比拼盘要求高)产生的费用最大,如果举办地商家能将“大头”费用承担下来,按他们的说法是有了“保底”,演唱会才能做。因为售票收入变数太大,单靠卖票挣钱的演唱会绝对赔钱。演唱会的售票环节也比较复杂,最贵的场地票和最便宜的看台票,通常都不赚钱,中档价位的票起决定作用。主办过陈慧娴巡回演唱会的阎总告诉记者,往往一场演唱会刚开票,观众获知的信息是“最贵的票和最便宜的票已经抢光”,刺激了观众迅速消费。但其实大部分高价位票会“到达”主办方合作的客户和媒体手中,作为宣传费用。
但音乐节的票价通常都是统一的,而且比演唱会低很多,是一个大众消费价位。在演唱会现场经常能看到,坐在贵宾席的观众往往是最冷静的,而身处遥远看台、高举望远镜的却是最嗨的人。所以,票价的统一其实从根本上决定了音乐节的狂欢指数,人们通常“离开座位”站着狂欢。而从盈利模式上看,音乐节比演唱会多了很多盈利的渠道。“自然醒音乐节”是摩登天空旗下品牌,他们成功运作了“草莓音乐节”。“自然醒音乐节”负责人赵忱为记者客观分析了一场音乐节可以盈利的几大方面:1、主赞助,主要是冠名费;2、次赞助,包括现场广告费,如手册、围挡、LED等宣传载体;3、票房;4、现场售卖,很多音乐节现场都有“创意集市”贩卖纪念品。
虽然音乐节还未举办,但“汾河音乐节”负责人张旭东已经断定:这是一次赔钱的买卖。大学毕业后辛苦创业的张旭东,凭借茶馆生意赚的钱有了举办音乐节的能力,但因本土市场不成熟所带来的音乐节难拉赞助的尴尬还是令人头疼:“而且今年很多大牌乐队费用上涨。原计划我们想请黑豹,但他们的演出费比去年涨了一倍。”此外,票房也不容乐观,张旭东对本土“行情”很无奈——“人情票太多了,大家的娱乐消费观还没转变过来,在上海等城市,人们宁可花钱买票也不愿欠人情。而在本地,托遍关系弄到票似乎证明着你的人脉。”
赞助不好拉,票房不乐观,“创意集市”因本土安保考虑也会“缩水”……即便音乐节比演唱会的赢利点多,但目前看来,“不赚钱的担忧”也的确是出自主办方的心里话。
C 为什么要办音乐节
音乐节报批难,赚钱难,为什么还要抢着办呢?
在“汾河音乐节”负责人张旭东眼里,在家门口办一场摇滚盛宴,是自己多年的梦想。在大学玩乐队的他,毕业后暂时放弃音乐梦想,努力创业,茶馆生意如今经营得有声有色。用自己的创业所得去完成大学时的音乐梦想,是他主办音乐节最直接的一个理由。
当形形色色的音乐节在全国如火如荼时,张旭东却放弃引进“现成模式”,而执着于打造“山西品牌”,这点从“汾河音乐节”的名字就能感受到。虽然“本土制造”的音乐节还处在创立品牌阶段,但张旭东已经为其设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以后的‘汾河音乐节’,不仅要做摇滚,还要做山西民歌和原生态音乐,让地域特色更明显。还想把‘汾河音乐节’要办到地市和县里,让所有喜欢摇滚、喜欢音乐的人都能现场感受一把。”对以后要经营的这份文化产业,张旭东信心十足。“自然醒音乐节”的负责人赵忱也是太原人,曾经是摩登天空的一员,北漂着做音乐,有十几场音乐节的参与经验。结婚生子后,赵忱希望在太原安定下来,并依然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音乐节,是他在很早之前就尝试和一直关注的项目,比别人拥有更多专业经验,是他的优势。谈到做音乐节的初衷,赵忱不假思索地说:“能让本地人除了唱KTV外有更多音乐选择,让太原年轻人在家门口认知音乐节、感受其巨大的魅力,是我最期待的事。”
D 本土试水喜忧参半
对于太原的户外演出市场,没有人比赵忱更熟悉了。2010年,他在太原举办过一场“雪地音乐节”,这或许是太原户外音乐节最早的尝试,虽然在赵忱看来它是失败的,但从经验累积、市场判断和影响力方面,都是难得的。
“雪地音乐节”举办时,太原很多圈内人也不清楚“音乐节是什么”。就在那样的环境下,“雪地音乐节”如期举办,观众达2000多人。从观众角度看,这是一场绝无仅有的体验,但从策划人的眼光看,赵忱发现了很多问题:1、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音乐节的认知不多;2、冬天举办音乐节,现场乐队和观众都受罪,音响也失真;3、滑雪场偏远,交通不便利;4、售票渠道单一。
有了这次初体验,赵忱对户外活动摸到一些底儿。此次做“自然醒音乐节”,赵忱可以非常冷静地分析如今的本土市场,“很多人都知道音乐节,也有人体验过。合作方也整明白概念了,所不知道的,只是如何参与其中。”
但赵忱认为,目前的太原市场还不适合引进“草莓”、“迷笛”这样大型的音乐节,“一座城市的体量决定了音乐节的规模,像‘自然醒’这种小型音乐节算是较稳妥的操作。但两年内,中小型音乐节必将在太原培育成熟。”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