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泉州10月7日电 题:打城戏的延续:民间剧团举步维艰
作者 陈龙山 苏巧凤
“《目连救母》共有74出戏,加上《西游记》和《李世民游地府》可以不间断演出7天7夜,我希望能够再现这一场大戏,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继续保护和传承打城戏。”75岁的打城戏唯一国家级传承人吴天乙如是说。
10月初探访吴天乙,见面地点既是他的住宅,也是他的打城戏剧团团址。今年9月,吴天乙举办演出,以此标志剧团的第三次复办,演出很顺利,但谈及打城戏及剧团发展,这位传承人还是流露出了无奈。
入选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是戏曲名乡,城中戏曲文化异彩纷呈,斑斓多姿。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享誉海内外,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其中,打城戏俗称“师公戏”、“法事戏”、“和尚戏”,是由道教法事仪式“天堂城”演变而成的一种宗教剧,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演出中,打城戏音乐唱腔在道情、佛曲基础上,融合了南音和傀儡调,剧目以宗教剧、神话剧和历史剧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目连救母》、《西游记》和《李世民游地府》等。此外,还保留戴面具表演、“耍弄铙钹”、“吃火吐火”和“南少林武术”等技艺。
吴天乙告诉笔者,他的祖先是一位道士,因此打城戏就是他的祖业,从他曾祖父办戏班演出打城戏至今,已传承四代,而他8岁时便随着父亲剧团四处演出,15岁加入泉州市打城戏剧团。
“刚加入泉州打城戏剧团,虽然每天忙于演出和练功,但是期间却收获了一段美满姻缘,与黄莺莺结成志同道合的夫妻。”吴天乙回忆说,文革期间,剧团被迫解散,所有打城戏资料和道具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他们也被迫转行。
1988年,在荷兰汉学家龙彼得、美国人类学家谢克纳等专家鼓舞下,吴天乙提前退休“下海”,自己组织打城戏剧团,经过两年的筹备,1990年,由他续办的泉州打城戏剧团正式成立,又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三年演出突破了200场。从此,吴天乙便以民营的方式,延续着打城戏的历史。
不过,吴天乙的打城戏剧团并非一帆风顺。吴天乙细数着,1990年剧团首次成立,1994年戏团解散,1997年再次复办,直至2008年1月再次被迫解散。
吴天乙无奈地表示,“传统的打城戏往往被认为是神鬼戏,受欢迎程度不断下降,加上演出市场的恶劣竞争,假冒剧团以打城戏的名义到处演出,抢占正宗打城戏的市场,使得民营方式传承保护打城戏举步维艰。”
虽然几经停办,但吴天乙始终没有放弃对打城戏的传承与保护,他不间断地把从艺以来所有与打城戏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目前已完成15万字,而更令他自豪的是,20余年间已培养80名打城戏学员,演出也多次获得奖项。这些奖状和资料一起,都被他珍藏在家中的陈列室。
“2003年荣获伊朗德黑兰‘第十二届亚洲仪式戏剧节’‘金小丑’奖、2007年荣获印度‘第二届国际戏剧节’‘潘查尔’大奖。”吴天乙如数家珍地介绍,剧团还参加“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天下第一团”、“第十一届中日韩戏剧节”等大型活动及到台湾台北、宜兰等地展演。
今年9月1日,吴天乙泉州打城戏剧团召集20余名打城戏学员,在泉州南音艺苑举行首场演出,泉州市(天乙)打城戏剧团也同时被授予泉州市级传习所。“这是打城戏剧团在2008年解散后,首次重返舞台。”吴天乙感慨地说。
不过,吴天乙也坦承“第三次复办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吴天乙告诉笔者,“目前泉州官方的打城戏传习所设立在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而他的剧团自成立以来,仅得到相关部门提供23万元人民币扶助,远不能满足剧团传承与保护打城戏。此外,剧团至今也没有场地培训,生存极为困难,平日学员只能在我家集合,或外出到防洪堤上或城里不多的空地里训练。”
“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特色,高甲戏传承打城戏怎么能让人理解,而且,现在打城戏的资料和节目演出也遭到歪曲。”吴天乙表示,“我希望把《目连救母》等七天七夜的戏抢救保护起来,排演录像保存入库传承下去,但这需要政府支持项目经费,同时也迫切希望能有一个打城戏活动场所。”(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