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南海I号”考古第二阶段:船体显露 古船结构明显

陶旺波

2014年12月28日08:5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精美文物惊艳了历史

  脱盐库房的脱盐池摆放着大量的出土文物。

  鎏金腰带。

  鎏金虬龙纹环。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葵口碟。

  绿釉盘。

  现场保护实验室里的白釉粉盒。

  工作人员正在对一片出土的金箔进行分析和信息采集。

  “南海I号”考古挖掘第二阶段出土了数百件金器、瓷器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陶旺波

  “南海I号”考古挖掘在10月20日进入第二阶段。昨天,记者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带领下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一探“南海I号”考古发掘工作的究竟。相比记者今年7月来现场看到的情景,现在“南海I号”古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船体上表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铁质凝结物,斑驳的铁器和其他物质凝结在一起,还有大量摆放整齐、形状完好的瓷碗瓷碟、陶罐和瓷罐裸露出来,场面非常壮观。

  现场

  船体显露 古船结构明显

  走进考古发掘作业空间,记者看到,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工作,“南海I号”的船体结构已经基本显露,可以看出中国古船特有的多重鱼鳞搭接结构,船首上翘起弧,船壳是极具中国古代福船特色的类型。

  据介绍,已发现揭露的最大船宽测定约9.55米,船长21.58米,属于短肥型船。已发现的船体隔舱12道,形成了13个水密舱,各舱的跨度在1.2米至1.8米之间,目前来看上甲板以下船体的保存是比较完好的。

  此外,船的木材也已经进行了初步鉴定,经过切片确定船的上表面基本是南亚松。

  大量文物露脸 呈规律性分布

  船体显露的同时,上船体大量货物已经清晰可见。在工作平台上,记者看见大量的凝结物附着在船体的表面,每一个凝结物上面都贴有简单的编号标签。刘成基告诉记者,这些是铁质凝结物,主要是铁锅和铁钉生锈了以后,把周边的铁质器物都吸引过来,还有一些海洋生物直接在上面生长,这些东西经年累月地凝结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眼前所见的大量凝结物。刘成基说:“这些凝结物同时又会和下面的船货甚至船板粘连在一块,很难处理。”

  据介绍,“南海I号”沉船载货物品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除舱内货物外,部分货物是甲板货。而就记者所见,货仓里面摆放的瓷器也有一定规律,不同品种的器物摆放在船舱的不同地方,从露出的这部分来看,大量的瓷碗瓷碟非常整齐地排列在一块,同一类的都放在同一个地方。而在不远处则有几十个白色的小瓷罐,另外还可以看到零星露出头的一些大的陶罐。刘成基分析说:“可以看到每一个品种每一个类型的货物,基本上都是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现在还没有全面发掘到下面的船体,只能看到上面这一部分的情况,而就上面这部分的情况看,当时这些物品肯定是分类存放的。”

  成果

  出土数百件金器、瓷器

  刘成基告诉记者,除了现场裸露出来的大量文物,在今年3~5月第一阶段清除淤泥的发掘过程中,也已经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截至12月初,“南海I号”船体的发掘深度为1米至1.8米,发掘清理土方共计400多立方米、约800吨重,移除了部分凝结物。

  今年以来,“南海I号”考古发掘已经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标本900多件(套),漆木器11件,铜钱95组共5000多枚,金器120多件,残损标本2100多件,还有少量动物残骸、锡壶、铜镜、银铤等。

  据刘成基介绍,目前沉船上发现了汉代的“货泉”,也有唐代“开元通宝”、少部分是五代十国钱,大部分是北宋各年号铜钱,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迟的是南宋“绍兴通宝”,为南宋高宗绍兴元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131~1162年)铸造,而从铜钱的年代下限推断,“南海I号”沉没时间应为南宋早期。当然,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精美漆器、金器惊艳众人

  据了解,目前“南海I号”出土的瓷器,几乎涵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瓷器种类,其中大部分瓷器都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

  刘成基告诉记者,这一轮考古发掘中最让他感到惊艳的文物,是一件南宋时期的剔犀雕花漆盘。这件漆盘木胚,形体较大,红、黑、黄三色更迭,雕工娴熟,雕花纹饰精美。直径大约30厘米,大体完好,盘沿有破损。据了解,南宋的这种剔犀雕花漆盘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少,所以它显得非常珍贵,研究价值也很高。

  而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120多件金器,也有一件非常精美的金项链,这件项链由三根金链串成,为纯金打造,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其工艺非常精美、镂空花纹,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手工技术。项链下挂着一条镂空挂坠,可以打开放香料。连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都禁不住称赞这件项链“太漂亮了”。

  保护

  整船保护世界难题 文物保护“操碎了心”

  随着今年两个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船身木结构的暴露,也为“南海I号”下一步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光沉船的整体保护就已经令人头疼了,而沉船里面数万件待发掘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加让考古队“操碎了心”。刘成基告诉记者,沉船里的文物出土,需要考虑现场怎么进行脱盐、脱硫处理,以及把盐分等物质从文物里面分离出来。

  “文物出土后,最重要的就是脱盐,比如陶瓷器,这些船上的文物近800多年都浸泡在海水里面,盐分透过那些瓷釉,渗透到瓷胎里面,如果把这些陶瓷文物直接取出来以后,没有水分的话,里面的盐分就会析出来,这个过程就会把陶瓷表面的釉撑裂,这样文物就被破坏了。”刘成基说,所以文物出土之后,需要细致地把文物里面的盐分离出来。

  记者注意到,在考古发掘现场旁边,就有一个较大的脱盐库房,里面有两个大型的长方形液体箱,里面摆放着上百个蓝色的塑料筐,装着大量的出土文物,浸泡在液体里面完成脱盐过程。

  考古发掘时间表

  2009年8月至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南海I号”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

  2011年3月底至4月底:第二次室内试发掘,确定船首和船艉的准确位置,并采集水、泥和沉箱等标本进行试验和测算;

  2013年6月:“南海I号”考古发掘方案得到批准;

  2013年11月28日: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开展前期准备和辅助设施建设;

  2014年3月到5月: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清除淤泥;

  2014年10月20日到2015年:第二阶段考古发掘工作,大量提取船货,同时进行船体的保护。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