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文学:如何为未来“打底子”
儿童文学是为未来“打底子”的文学。儿童文学的品质如何,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带来影响。儿童文学作家被称为“点灯的人”,他们要用真、善、美之光点亮孩子的心灵。
“儿童文学是为未来‘打底子’的文学。”这是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喜欢说的一句话。儿童文学的品质如何,将给孩子一生的成长带来影响,所以说儿童文学作家使命在肩、职责重大。日前,2014年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年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围绕“儿童文学作家的天职与责任”的主题各抒己见。
是“点灯的人”
儿童文学因何而存在?
“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进行了这般的学理分析。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以善为美”,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所以,儿童文学作家被称为“点灯的人”,他们要用真、善、美的光点亮孩子的心灵。“为儿童写作的人,首先得有爱心。他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热爱生活。他的作品,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和感染力。”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说。
来自辽宁的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强调想象的价值。他说,再也没有比想象更能代表儿童文学作家职业标识的词语了,“那些文学经典让人笃信,不管人类的生存境况是开阔还是拥挤不堪,卓越的想象总能深挖或者突破它的局限,对局促的现实加以善意的拆补,以此慰藉人类的心灵”。
拒绝高喊口号、讲大道理
儿童文学要让孩子体验到人间的真、善、美,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将这些理念直白地灌输,高声地说教。
来自广东的儿童文学作家李国伟说,履行儿童文学作家的天职和责任,不能只是高调喊口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少年儿童的精神人格,不能光讲大道理。儿童文学作家只有不断创新观念与手段、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写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汤素兰认为,追求真、善、美不是要求每个故事都有大团圆的结局,告诉孩子“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哪怕写一个忧伤甚至残酷的故事,都不要让孩子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信心。
据她介绍,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良说过,为儿童写诗要符合诗的本质,要适合儿童欣赏,要关心作品对儿童的影响。他还举了一首诗为例:“半夜,/爸爸打牌回来了。/妈妈又哭又闹。/后来爸爸答应跪算盘,/妈妈才安静下来。/爸爸,爸爸,/妈妈叫你跪到天亮,/你的膝盖受得了吗?”林良认为这首诗的目的是让某些家长反省,但是家长的形象被丑化了,“很显然容易伤害儿童敬爱父母的情操”。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秦文君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要有宽泛的视野和目光,作品的艺术表现才不显得单一,“好作品仿佛天空,有蓝天白云,也有月影星光,有风雨过后的彩虹,有四季轮转,有狂风和阴霾,就像人生,色彩永远微妙,有更多的变幻和不可预料才符合艺术的特性”。
原本一本书的材料,注水发泡成几本书
现在,儿童文学出版空前繁荣。数据显示,全国583家出版社中,参与少儿出版的有近500家。每年出版的少儿图书品种已由10年前的1万多种增长到2013年的4万多种,约占全国年出书品种的10%。
但是,一些作品质量的低劣程度令人忧心。汤素兰说,部分作家在市场的裏挟下,把原本一本书的材料,注水发泡成几本书,把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一本书发展成一套书,“这样的写作除了给出版社和作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在文学的探索和创新上实在乏善可陈。有些作家只是凭技术在写作,随意编造故事,缺乏真情实感”。
在秦文君看来,儿童文学的表达可以浅显,但文学内核不能缺失,要做到理性在闪光,感情充满张力,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儿童文学要提供更完美的情感资源,只有触及童年生活根底的作品才能更丰满、更自然”。
来自安徽的儿童文学评论家韩进特别强调儿童文学评论家要敢于“抹开面儿”,把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孩子。在这方面鲁迅堪称榜样。1934年,鲁迅给儿子买了一本启蒙读物《看图识字》,出版时间是1932年11月第六版。这本书错误百出,令鲁迅怒不可遏,写下杂文《看图识字》,宣称这是一本“蠢材”“愚弄孩子”的书,并忠告作家给儿童看的图书“必须十分慎重”。
“鲁迅以做父亲的良知,肩负起文艺批评的责任,不让有害的读物侵蚀孩子的心灵。这值得现在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好好学习。”韩进说。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