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是文物皿方罍和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戏剧奥林匹克参演剧目《勿忘我》(法国)剧照、鲁迅文学奖“徽章”、天津大剧院邀请的名团名剧《神驼马》(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剧照、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剧照,以及电影《黄金时代》《归来》和电视剧《红高粱》的海报。 |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是2014年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为中国文艺树立标杆、指明方向、划定遵循,引领文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在这流淌着留恋与期待的时刻,回望一年之跋涉,我们,每天隐身于版面之后的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为您刻画艺术光景、捕捉文化脉动,力图在一个个片段的连缀与跳跃间,呈现出那远远超越于此的时代气象。
——编 者
文艺评论成为热词
举望未来应可期
刘 琼
文艺评论,应该是2014年中国文艺“热词”之一。
够得上“热词”的首要条件,是这一年在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以及文艺评论自身组织建设方面,文艺评论受到格外重视,三个时间节点可佐证:5月初中宣部在京举办200余人参加的全国文艺评论工作培训班,对于在期待、批评甚至偏见中坚持存在的文艺评论,无疑是凝聚共识、提振人心的前奏;培训班结束不久,5月3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恰逢其时——历史转型时期文化和价值多元并存的当下中国,文艺对于整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构建传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对于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这一功能的需求空前加大;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倡真善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其中,“剜烂苹果”“方向盘”等形象、深刻的表述赢得广泛认同。
够得上“热词”的条件之二,是这一年文艺界特别是舞台艺术领域达成明确共识:以评代奖,以研修培养后续人才。也有两大典型事例:一是第七届中国京剧节首次以评代奖,13天28场研讨会,几乎一戏一评,析筋剖骨,以求尽言;二是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延请名师专家,对50多名青年评论人才进行细化、强化、专业化训练。
当然,够得上“热词”还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这一年包括创作界、受众和文艺评论队伍自身,从标准、立场到功能、方法、效果,讨论和反思持续不断。讨论是交流和修正。开放民主的讨论本身就是良好的批评,借由这样的讨论,文艺批评实践能否通过具体达到深入、既接地气又上高楼,张扬“胆、识、才、力”?文艺评论生态显然在改变,文艺批评的有效性应可期待。
网络文学引起重视
响鼓还需重锤敲
董 阳 周舒艺
2014年可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一年。浙江、上海等地纷纷成立网络文学协会;4月中旬开始“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数家网络文学网站受到行政处罚,宣示网络文学并非“法外之地”,互联网的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功能正在日益增强。
这种重视的大背景是,经过10余年的迅猛成长,中国网络文学读者已经突破4亿,对整个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尤其近三四年来,网络文学逐渐从专属于青少年的边缘文化走进大众视野。2011年和2013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2年最引人关注的电视剧《甄嬛传》,都改编自网络小说。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来源,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到网络人气小说《山楂树之恋》,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可以说,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整个大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出于影视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今的网络文学与影视结缘,则多是产业和资本的自觉。随着网络付费、即时反馈、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网络小说不但可以通过付费阅读完成产业的经济循环,同时也生产出一批具有开发衍生品价值的网络IP(即知识产权),这不仅是版权,也意味着一群被精确定位的用户,他们不但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也是其衍生产品如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的坚定消费者。随着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纷纷进入文化产业,在其打造以网络IP为核心的泛娱乐生态链、全面进军影视动漫游戏等的商业战略中,作为内容核心和产业链的首要链条,网络文学的价值越来越凸显——这也是网络文学在 2014年成为资本宠儿的内在逻辑。
拍卖市场“内外有别”
冰火两重观洞天
徐红梅
今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内地市场整体平淡甚至有些低迷,海外竞拍却热点频出,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内地只有乾隆帝御笔《白塔山记》成交价过亿,与前几年亿元拍品动辄10余件的盛况相比,不可谓不平淡;反映到秋拍总成交额上,与去年相比,今年仅北京翰海成交额有所增长,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的成交额均同比下降,不可谓不低迷。
另一方面,中国藏家屡现国际顶级拍卖并频频出手——3月,湖南省公私机构和热心人士提前洽购,本应在纽约佳士得上拍的“皿方罍”罍身,得以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天全方罍盖合一;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亿多港币成交,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11月,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与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以5500万美元落槌,创中国藏家海外竞拍西方艺术品的最高纪录,买家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
一冷一热,凸显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就拍品结构而言,精品数量少、价位高,质量平平的拍品数量多、价位低,名家经典、藏家专场依旧引领市场;就收藏趣味而言,中国书画和瓷器工艺品等传统项目,仍是拍卖市场的重中之重,西方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吸引中国买家进军海外拍卖市场的热点;就竞拍者的构成而言,企业资本增幅较大,成为拍卖市场的重要推手,个人收藏则日渐边缘化,艺术品收藏正在由个人爱好转向机构行为。
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或将带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重新布局。随着拍卖市场地区性价格差异逐渐缩小、中国藏家视野日趋国际化,如何正确认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共性和差异,如何加强拍卖业的规范化与市场的学术开拓等,将成为国内拍卖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优胜劣汰”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微时代“读首诗再睡觉”
再向人间问诗情
胡妍妍
今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李元胜的那首“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几天之内在微信上被阅读转发数十万人次,不可谓不火。同样摘得本届鲁迅文学奖的周啸天也很“火”,其旧体诗词作品在网络上引发争议。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诗歌的受关注程度,以及中国人对诗的既亲近又敬重的复杂态度。而今年尤其热闹的,无疑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诗歌传播了。
“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诗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读者”等一批诗歌微信公众号陆续问世并且走红,动辄几万、几十万的订阅量和阅读数,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正在从圈子化、精英化的创作和阅读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旧体诗、现代诗、翻译诗,没有偏见地一同被接受,等车间隙、地铁途中、临睡之前,随时随地地阅读聆听——自由的诗歌遇到开放的平台,碰撞出诗歌接受的多种可能。而现代社会时间的碎片化、个体心灵的高压状态,更显出以抒情短制为主的诗歌的“小巧可人”,甚至有人断言,属于诗歌的阅读时代正在降临。
不仅仅是阅读,新媒体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给诗歌写作、诗歌评论创造空间,眼下对青年诗人的大力举荐和不落窠臼的诗评、诗论就尤其活跃。以诗歌为名,人们正视内心,同时倾听他人,如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真实的。”因而在最新潮的诗歌微信公众号上,弥漫的却是一种古典的、缓慢的、旧日子带来的愉悦氛围,那是我们找寻已久的温暖气息。
经典作品集中改编
光影解得文学意
任姗姗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归来》《红高粱》《推拿》《四十九日·祭》《智取威虎山》……2014年,不论是文学经典还是当代作品,那些曾感动过我们、陪伴我们成长的人物与故事,都在镜头下获得了新的生命。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养料,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但影视如何剪裁文学、“破译”文学,确是一道难解的课题。在文字通向影像的迷宫里,理应埋藏着一枚钥匙,需要编、导、演三者的独特诠释、完美合作方能觅得。而在2014年对文学的种种诠释与破解、重读与转换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影视作品里的时代表情。从《归来》对伦理亲情的审视、《推拿》对弱势人群的观照,到《四十九日·祭》里对民族血性的叩问、《智取威虎山》对英雄情怀的追慕,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当下中国人的困顿与求索。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一部影视作品,除掉布光、景深、镜头等创作者的“签名”,最终还是关乎人的面貌、选择与命运,面向人的观察、描述与思考。
无论年产量和收视人群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电视剧,还是迈向全年300亿元票房总量的中国电影,当下最紧迫的命题便是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用镜头讲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文学改编和原创剧本都不应该缺席。
汉学在中国受欢迎
问道不避他山石
张 健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今年这样的活动就不少。先是8月份,中国出版集团与剑桥大学出版社、杜克大学出版社、纽约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启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经典文库》翻译出版工作,约请海外汉学家担任翻译,以纸书和数字化等形式向欧美出版中国经典。再是9月份,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举行,世界著名汉学家济济一堂。紧接着10月份,“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在京举行,聚集了17个国家与地区的20多位知名汉学家。
汉学是国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今天,汉学正赶上一个好时期,呈蓬勃发展之势,这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都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汉学家们的优秀成果往往可以成为一面镜子,既让我们反思对于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丢失太多、重视不够,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上的启发。一些汉学家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并非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确有历史文化研究的建树。
今日中国,已逐渐走出源自上个世纪内忧外患之局所致的自卑心理,开始更为平和、积极地看待世界与认识自己,开始从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与重拾精神资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及其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这是一个文化繁荣发展的大时代,它也必将滋养汉学研究,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与不尽的灵感。
科幻文艺走出小众
小荷已露尖尖角
周飞亚
今年,科幻圈接连端出了好几盘“大餐”:先是堪称中国科幻文学代表作的小说《三体》英文版登陆海外书店,随后,美国影片《星际穿越》热得发烫,“黑洞”“虫洞”“时间旅行”等科学名词成为坊间话题。中影集团和游族影业趁势宣布,将投拍6部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科幻大片。
似乎一夜之间,科幻不再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而成了大众的新时尚。不少读者、观众甚至将2014年称为中国的“科幻元年”。其实,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产科幻大片便逐渐成为文艺梦想,它承载着自晚清以来我们的渴盼:理想、科学、技术、资本……
综观科幻文化的当代史,其在欧美世界能够繁荣,有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为基底——比如工业化、冷战阴影、太空竞赛、好莱坞的技术蜕变等。而我们国产科幻的探讨往往跳过对这些先行条件的考量,期待不切实际的跨越式增长。尤为重要的是,科幻文学艺术的繁荣还呼唤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因为在以宇宙为尺度的宏大视野里,科幻作家们倾向于将整个地球和人类文明看作一个生命体。能够滋生出这样的自信与情怀,需要民族发展的实力与时代精神的勃发。
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正逐一具备这些条件。因此,科幻文化在此时突然迸发出活力,绝不是偶然。当然,差距没有那么容易被追平,业界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切,都刚刚开始,一个让人充满期待和信心的开始。
戏剧奥林匹克大师遇冷
遂引思量到自家
徐 馨 张珊珊
今年话剧界的重磅事件,当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首次在中国举行,22个国家和地区的47部作品集中在北京上演,三四十年来持续保持国际影响力的老一代戏剧导演大家悉数亮相,真是“该来的都来了”!
有趣的是,戏剧性的情节除了在台上行进,也爆发在台下的观众席间。有人在“演后谈”环节批评日本导演铃木忠志亵渎经典;有人在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的演出进行中大声说“下去吧”“失望至极”;有人在俄罗斯导演留比莫夫的遗作上半场结束时退场;有人对意大利裔丹麦导演巴尔巴不以为然;有人对来自波兰的音乐肢体剧场一头雾水……
虽然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解释观演矛盾,但当梳理出这些导演迥异风格之外的共性时,或许会得出另一种解释。此次戏剧奥林匹克剧目的相同点何在?那就是不妥协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完整的独特的表演体系、不以讲故事为核心。长久以来,占据我国话剧舞台中心的大多是传统的以讲述完整故事为追求的作品,其具体表现风格虽有所不同,但其不同往往是“压缩版电视剧”与“拉长版小品”之别,并无艺术上的本质差异。这样说有些刻薄,但说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中国当代戏剧家寥寥无几,主动追求并已建立起完整的话剧表演体系的中国当代导演更是少之又少,并不为过。
在艺术风格偏向单一、舞台新作缺少创造力的话剧演出市场中,观众们的口味被固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观众,是最不会说谎的试剂,检测的是我们自身的戏剧创作现状。
倘若当今国际剧坛最前沿、最有争议的作品高密度地展示给我们,现场反应又将如何?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留比莫夫……他们是当代国际剧坛大家不假,但要知道三四十年前当他们到达艺术顶峰之际,其创造力也开始衰退:我们没有在他们的艺术鼎盛期与其结识——戏剧奥林匹克为观众集中补习,抹平这数十年的时间差,也照见有待填补的艺术观念的沟壑。
31岁《杂文报》停刊
望尽背影离愁浅
董宏君
2014年末之际,又一份纸媒宣布停刊。这一次,是有31年历史、发行遍布全国、90%以上为自费订阅的《杂文报》。
这份聚集过大批优秀杂文家,文章尺度一度很大,针砭时弊备受读者欢迎,单靠发行就可以挣钱的报纸,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喜欢它的人或怅然、或缅怀、或疑惑,终究改变不了它即将离去的事实。
近几年,关于传统媒体的“命运”话题时常发热。2010年当美国《纽约时报》宣布停止印刷报纸而改出网络版后,纸媒的命运就已引起关注。此前,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最早停止印刷版报纸的发行,只做网络版,老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将变成网络报和电子邮件报,纸质报纸仅保留周报继续出版。而这场纸媒“危机”的源头无非是信息生产领域的巨大变化——新媒体出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出现。
这边厢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各种火热“上线”,那边厢是传统媒体的落寞关停,一起一伏、一喜一忧,令人感慨。时代真的变了,阅读的习惯在改变,信息生产的整个方式都在改变。这样的转变无法扭转,这样的趋势人人可见。与此相映照的,是思想活跃,是禁忌减少,是好文频现,是网言网语的活泼与畅快,是及时跟进的迅捷与便利……尽管这些并未完全呈现在传统媒体上,而多出现于新媒体,我们将此称之为《杂文报》别样的新生,或也不为过。
常常想起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那本《世界是平的》。在渐渐变平的世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生产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纸质媒体这一纸之载的介质特性是否会迎来变革,报纸能否成为“奢侈”读物,在“泯然众人矣”的惶恐中,在《杂文报》的背影里,一定是另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只因阅读不死。
福建戏曲成为现象
绵延迢远根脉坚
马小龙 任飞帆
今年9月,福建戏曲5大剧种7台大戏齐聚北京,5朵“梅花”登台,无一戏不美好,无一处不精心,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戏曲,福建独好”的动人景致。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古老的梨园戏、莆仙戏,较年轻的闽剧、歌仔戏,享誉世界的泉州提线木偶,都有不同的影响、地位和价值,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近年来许多地方戏充斥着京昆化、戏曲话剧化等摒弃传统的盲目创新,丧失其身后底蕴和文化魅力,甚至逐渐走向消亡,而福建的地方戏却独树一帜,传承有序,佳作频出,新人辈出,以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等为代表的优秀剧作家,以曾静萍、吴晶晶、王少媛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以王评章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为福建戏曲筑成了一条安静扎实、绵延迢远的传承发展之路。新时期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无论是戏曲作品,还是戏剧名家,福建都有杰出代表。中国戏曲版图上的“福建高地”,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现象。
福建戏曲有此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建设。考察福建省在戏曲方面的保护实践,可以发现,他们将视角延伸至包括语言、民俗活动、礼仪等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推进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福建戏剧家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自醒、自信和自觉。在对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研究的同时,他们注重继承传统精髓后返本开新,立足传统,坚持本体,创造性保护戏曲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土壤中做如此精心的耕耘,此次展演中的闽剧《贬官记》、高甲戏《阿搭嫂》、木偶剧《赵氏孤儿》、梨园戏《皂隶与女贼》等优秀剧目得以问世并影响深远,也就不再难解。
鲁迅文学奖揭新篇
落花深处不染尘
虞金星
今年夏天,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以下简称“鲁奖”)7个奖项的评选结果公布,花落各家。这个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又一次受到瞩目,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不少话题,在整个社会也引发热议。毕竟,34部(篇)获奖作品,“突围”自1359部(篇)通过公示的参评作品,在关注者看来,理当是可窥2010—2013年四年间文学面貌(除长篇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少年儿童文学外)的门径。
不过,在媒体及公众视野里,它之所以成为话题,又不得不与这样的事件联系起来:参评目录公示阶段曝出的“推荐”风波,获奖作品实名投票情况公布后的“零票”争论,一部获奖诗集部分作品水准遭“打油诗”质疑……因这样的话题引起众人关注,无疑并非“鲁奖”初衷:奖优与促进文学繁荣发展是其宗旨。然而,在文学影响范围收缩、信息传播手段进步的背景下,文学奖难免要面对这样的尴尬。
这又不是简单的文学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对评奖公信力的审视,历来是许多文学奖争论的核心。公信之公之信,既出于评奖过程的透明与公正,也出于最终获奖作品的质量经得起检验。继2011年茅盾文学奖评选之后,本届鲁奖再次公开获奖作品的实名投票情况,无疑意在加强透明、促进公正。之前参评目录、提名作品等各环节的公示,也可窥见这份努力的一以贯之。而依然存在的争议甚至批评也说明,文学奖公信力的形成与保持,既需要不断填补程序的漏洞,也需要评奖者真正理解与认同奖项的理念,并以对文学负责的态度参与其中。毕竟,奖不是目的。它所想达到的目的,才是重点。而对于读者来说,还应穿过争论的喧嚣,沉静地看到绝大多数获奖作品确乎堪称优秀,经受得住千淘万滤,担得起那文学的徽章。
九版《牡丹亭》集中上演
万紫千红方是春
马 涌
岁末,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浙江永嘉昆剧团等国内七大昆剧院团京城上演七版《牡丹亭》;蔡正仁、张继青等十余位老一辈南北名家同演大师版《牡丹亭》;昆曲故乡苏州迎来青春版《牡丹亭》10周年,这九版《牡丹亭》合力为今年的戏曲界添上了一把旺火。
可以说,这九版《牡丹亭》在众人眼前呈现出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台上既有昆曲大家年逾古稀但技艺精湛如昔,也有昆曲新人把这水磨腔调唱得软糯绵延,中国当前的昆曲演员几乎悉数登场。这一系列的演出,从规模、艺术水准到社会影响力,都可被视作当代昆曲传承的标志性事件。
应是自昆曲入选首批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始,《牡丹亭》在公众文化视野中的曝光度猛增,有人将其与半世纪前有“一出戏挽救了一个剧种”之称的昆曲《十五贯》相比拟。不过,《牡丹亭》之外呢?昆曲艺术家柯军曾撰文给出如下数据:“在明清鼎盛时期,昆曲有折子戏近3000折。衰落后的同治年间,苏州四大昆班上演剧目有140余种、800多出……现在,一线正当年的生旦,每人仅余几十出,青年演员身上的戏已递减到个位数。传一代,少一半。”面对宝贵且处境堪忧的艺术资源,除了将《牡丹亭》这张昆曲名片擦拭得更加闪亮,挖掘、再造与新创同样不可偏废。
2014年,“弘扬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文化界乃至举国上下的共识,我们有理由对昆曲的未来寄予期待。更加丰富多彩的剧目,也是这份期待的应有之义。牡丹花开虽称艳,万紫千红才是春。
美术家“借名”办展
莫让浮云遮望眼
吴艳丽
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的2014年,中法两国双方都隆重举办了许多纪念展览。其中,在中国,火热了媒体也沸腾了一些美术家的,竟是民间借此“搭车”而形成的“卢浮宫办展热”。那么此前仅举办过少数中国画家个人展览的卢浮宫,此次是否果真张开了怀抱?
玄机就在于办展地点上。事实上,一些媒体和美术家所宣称的在卢浮宫办展,实际的展出地是卢浮宫的卡鲁塞尔厅。此厅是卢浮宫委员会为解决卢浮宫博物馆经费不足而特别开辟的商业中心, 只要出钱就可在此办展。
有了这么一块可以“以伪乱真”之地,对图利的组织者及商人、对梦想为自己声名添把柴火的美术家来说,各自看到了自己的机遇。于是,图利者便忽悠某个美术家,或以群展名义“打包”一批美术家来此办展,单人收费高达十余万元。而在画家中,有人掩耳盗铃,在国内拿“卢浮宫办展”做宣传;有人在了解内情后想退出也为时已晚——高额费用已交。卢浮宫办展仿佛成了产业链,更唱出了这样一折以卢浮宫忽悠中国画家、中国画家忽悠国内观众的自娱自乐的闹剧。
缘何出现这一现象?一是部分画家的“镀金心理”在作祟,其中既有挥之不去的“名馆情结”,也有对“协会效应”“研讨会效应”等的崇拜心理;二是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这种行为大摇大摆起来,成为当下中国美术界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之乱象。
在海外办展,从积极向外推介本国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本也是好事一桩,但应避免“偷梁换柱”式的无良炒作。愿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与观察者脚踏实地,沉稳前行。
剧院点亮一座城
但见帷幕起落间
杨雪梅
当代演出市场,素以京沪为主。现如今,因为天津大剧院的声名鹊起,天津,这座昔日曲艺的大码头,正跻身高雅艺术的重镇。仅以12月为例,世界一流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带着《神驼马》来了,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团带着《胡桃夹子》和《天鹅湖》来了,天津正呈现出令人向往的艺术气质。
让我们往前回溯——
今年国庆期间,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以600位演员的强大阵容在天津大剧院连演六场,众歌剧迷从各个地方坐着高铁、搭着飞机奔赴天津。这是这家剧院主办的“首届天津国际歌剧节”中的一幕。4月,在天津大剧院主办的“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上,聚集了中国的《茶馆》《白鹿原》;俄罗斯的《蘑菇沙皇》《在底层》;德国的《朱莉小姐》《耶德曼》;波兰的《假面·玛丽莲》等。戏剧迷们从未如此集中地欣赏到如此众多的别开生面之作。
钱程,古典音乐在中国的重要推广者,在2011年以“零补贴零编制、全市场化运营”的全新思路,夺得天津文化场馆中体量最大、投资最高的天津大剧院的运营机会,首开国内民营企业经营大剧院的先河。今天的天津大剧院成为继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之后,又一个能独立运作世界顶级大型演出的剧院,开幕两年多来吸引了众多国际一流艺术院团,演出800余场,不仅走出了北京剧场文化的遮蔽,而且实现了文化上的竞争与互补。
这一切离不开钱程本人的创造,更离不开政府支持。天津市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支持高端演出、精品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天津大剧院享受政府补贴之后,300元以下的票价占到总票数一半。
百余年来一直有多种“天津三宝”之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宝”或是“鼓楼、炮台、铃铛阁”或是“永利、南开、《大公报》”。未来,我们希望天津大剧院能成为“新三宝”之一。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