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传说演变传承两千年:从"哭夫"到"哭长城"【2】

2015年05月13日10:23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孟姜女传说演变传承两千年:从"哭夫"到"哭长城"

  早在1924年,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以及《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认定孟姜女的原型就是齐国的杞梁妻,肯定杞梁妻哭长城的故事源起于淄博的淄水一带,并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齐侯攻伐莒国,大将杞梁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杞梁是齐庄公时期的一个武士,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率师伐晋,再伐莒,就在伐莒的战斗中,杞梁战死了,杞梁妻闻讯悲痛欲绝,迎灵于郊,不接受庄公在城外举行的悼念仪式,坚持要在宗庙举行正式的悼念仪式。

  这便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原型,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演绎,将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个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展现出了一场由战争苦役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顾颉刚先生认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妻’,而孟姜女的故事是杞梁妻哭夫的再创造。”

  历经演变:反抗暴政成核心

  “孟姜女传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哭倒长城”这一情节。据顾颉刚介绍,第一个叙述崩城之事的人,是汉代的刘向。而据刘向《烈女传》所载,杞梁妻哭夫于城,十日而城为之崩,崩城之后,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此时,孟姜女的故事已不仅仅是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融入了反对暴政的抗争色彩。

  长城是孟姜女传说的最核心因素。历史上,孟姜女传说的几次大范围传播和演绎,都与修筑长城有关,而秦始皇也因此与孟姜女“穿越时空”见面了。其实,根据《左传》的记载,秦始皇同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相隔数百年,是决无可能产生瓜葛的。

  目前流传最广的孟姜女传说版本是明清时代形成的,而明代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次大修长城的时期,劳动人民把现实中因长城带来的苦难同”秦始皇”这个暴君的代表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学艺术来曲折发泄内心的不满。而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正是发生在“孟姜女”原型”杞梁妻”的故乡——春秋时期的齐国。据考证,齐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修建的长城。同秦长城一样,齐长城的修建也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据调查,在齐长城蜿蜒通过的100多公里地区,都有孟姜女的传说的分布传播。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在起源之时,所哭的应为“齐长城”。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故事才随着齐地居民的迁徙而传播到各地。尤其是随着秦始皇修筑长城,人民苦难不断加深,这一故事的传播力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传说。

  从最初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演变历经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