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10个月木刻《清明上河图》从事木刻20年【2】

2015年05月18日10:32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老伯10个月木刻《清明上河图》从事木刻20年

  惊艳 7旬阿伯木刻《清明上河图》

  “确实很厉害!这太难画了,更何况刻出来!”在佛山兆祥路附近,一幅特别的画作迎来首次亮相,并且吸引一众街坊瞬间“路转粉”。

  这幅木刻画作正是《清明上河图》,长度达11米,宽45厘米,由数块木板拼接而成。记者看到,画作的材料是浅黄色木板,画笔使用墨黑色,跟水墨画“傻傻分不清”。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木板表面凹凸不平,刀刻有深有浅,细节精细。

  “一开始以为是画在木板上,但仔细看甚至有点3D效果。”街坊陈伯表示,竟然是一刀刀刻出来的,感觉不可思议。

  据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那为什么要做一个木刻版呢?

  画作的主人梁海源表示,《清明上河图》目前收藏在故宫博物馆,市面上还没有人用木刻刻出来,希望能将这种艺术流传下去,也让更多人看到。他表示,这是这幅作品第一次“面世”。

  历程 筹备2年多 木刻10个月

  这幅庞大、复杂的巨作,怎么木刻出来呢?难度又在哪里?梁伯坦言,这幅作品光真正刀刻就花了整整十个月,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进行了两年多。

  据介绍,《清明上河图》原作长约6米,画笔精细,而木刻“笔触”很大,按照原图大小很难呈现。“所以最关键的是对原图的比例进行扩展,确定大小。”梁伯表示,他先去书店购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然后通过电脑扫描再放大到一定的比例,整个过程比较艰难。

  最后,梁伯将比例确定为接近原版的2倍,随后选用进口木材,自制各式各样的手工刀,一切准备就绪。“手工木雕画需要先画画,再用刀刻,最后上色。”梁伯表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近1000个人物,牛、骡等牲畜70多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

  值得一提的是,梁伯的作品和传统工艺并不相同。“传统的木刻是先将木板刷成黑色,黑底白笔。”而梁伯则自创独特风格,专门“唱反调”,使用白底黑笔,保留木头的“本色”,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木刻作品。

  其人 已有70高龄 曾当木工

  梁伯出生于1945年,今年已经70岁高龄。他自称“手工木雕画民间艺人”,从事木刻有20年。

  “我本身有这种爱好,但以前年轻时要赚钱养家,后来子女大了才又把爱好捡起来。”据介绍,梁伯小时候喜爱画画,但从16岁开始做水泥工、木工等,走街串巷。直到50岁时,梁伯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压力,于是像“老男孩”一样,想起了曾经没有实现的理想。

  “他从来没有学过画画,从50岁开始,他也是自学。”梁伯家人表示,他为了白天四处学习,所以专门找了一个上夜班的工作,一干就是六年。

  对于手工木刻这门工艺,梁伯情有独钟。“古人是很喜欢的,现在却已经没人做了。”他自嘲有点“傻”,一个月能刻七八幅画,仅够维持生计。

  “木刻古人喜爱,潮流变不回头。”梁伯表示,尽管趋势如此,但还是希望收授徒弟,把这门工艺传下去。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