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圣归来》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制作精良、口碑也不错的全年龄向动画电影,如《魁拔》、《秦时明月》、《龙之谷》等,但票房和市场表现都比较平淡。就连刘志江也坦承,投资动画电影有很大风险,按之前的市场规律,业界普遍认为《大圣归来》的票房不会超过8千万元。
普遍观点认为,虽然中国动漫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但是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比,我国动漫产业占GDP比重还很低,动漫观影市场、人群还没完全形成,高水平的动画人才匮乏。
但田晓鹏认为,中国原创动画行业最缺的不是人才、技术和资金,而是“偏见导致的市场空间不足”,这往往会让原创作者“耐不住寂寞、看不到前景”。
制作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是动漫电影制作必须尊重的规律。“投资人一定要容忍创作团队的‘慢’,创作团队也应该有坚持高品质原创的态度。”刘志江说。
《大圣归来》能不能被看做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临界点”?业界的反应是乐观的。饶曙光认为,《大圣归来》从技术、想像力、亲和力等多个层面,都已达到大片的水准,“这可以说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
也许是巧合,同档期同样火爆的《捉妖记》在真人电影中植入“胡巴”的可爱动画形象,成为另一类动画电影。
国家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说,中国电影作品的多样化形态正在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这,也许才是大圣和胡巴火爆背后值得探讨的具有规律性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大圣归来》也让电影从业者看到动画产品链的市场潜力。马云拿的“大圣玩偶”已经断货多次,粉丝不断留言要求增加贴纸、磁铁、信纸、明信片、杯子、枕套等新产品开发,并调侃其为“史上第一个被催着赚钱的剧组”。
这其实是动画电影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做法:在电影产品上座同时,同步完成全产业链条的开发——动漫玩具、动漫服装、动漫游戏、舞台剧、主题公园……一系列衍生品都被统筹考虑。而全产业链打造对中国电影人来说,还有很长路要走。
随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什么时候能有我们自己的“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能有和影片同步热卖的一系列衍生品?虽然,这是关于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话题,但希望这样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7月17日,一位设计师在北京“十月动画工坊”工作室工作。 新华社记者 吴凯翔 摄
“超级英雄”的中国价值内核
“孙大圣”再度横空出世,在令人看到了中国动画产业希望和路径的同时,更看到了发掘文化经典的无限可能性。
仅从票房这个纯经济指标讲,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也颇有横空出世的味道。
2003年,中国电影只有10亿元票房,只有美国的1%;去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296亿元,接近北美电影市场的45%-47%。十多年间,票房一直保持着3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但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在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级文化英雄”方面还乏善可陈。
中国的动漫观众,谁不对日籍的奥特曼、机器猫,美籍的钢铁侠、绿巨人耳熟能详?掰着手指数数本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漫画人物,多数人还是会想起50多年前创作的《大闹天宫》里的“美猴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