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状态
一起保护起来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以首都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走在市中心街头,时不时就能看到住宅楼前保留着当年的拉丁文招牌。
这些古建筑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毫不掩饰各自的时代特征,而内部早已翻新、加固,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需要。然而,使用老楼远比搬进新楼麻烦得多,因为需要遵守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如必须承担阶段性维护工作,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甚至,一些楼梯设计“不科学”,台阶一步跨不完,两步又显局促。究其缘由,负责人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当年就是这样”。原来,这些建筑早年大多作为市政办公场所,楼梯专供骑着马匹的官员出入,按照马匹的步伐长度设计,一直没有改动过。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整体性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它留下的不只是古建筑的躯壳,更是要让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迹象。
给古建筑
安排“领养人”
针对一些已成为著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则通过多重渠道筹集资金和力量,把古建筑看做“孩子”,启动了“领养人”模式。
“领养人”制度实际指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
作为“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场所,用作旅游咨询中心、书店、纪念品售卖点、咖啡厅和餐厅等,也可以用作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的场所,抑或承包售票、存包、保洁、秩序维护等服务。
领养不意味着管理全盘外包。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决定。如果领养企业投标时的计划存在缺陷或者太肤浅,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比如企业中途倒闭会造成维护“空窗期”,从而对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政府对领养文物设定严格的审核条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