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跟着梁衡读美文”第三篇: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岳阳楼记》【6】

2016年01月29日14:43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从京城开封出来到饶州要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上竟无一人出门接待范仲淹。他对这些都不介意,到饶州任后吟诗道:“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潇洒过禅师”。“潇洒过禅师”,这是无奈的自我解嘲,是一种无法排解的苦闷。翻读中国历史,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者的自嘲之声。柳永屡试不中,就去为歌女写词,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林则徐被谪贬新疆,说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辛弃疾被免职闲居,说是“君思重,且教种芙蓉”。现在范仲淹也是:君恩厚重,让你到湖边去休息!饶州在鄱阳湖边,风大浪高,范自幼多病这时又肺病复发。不久,成天担惊受怕、随他四处奔波的妻子也病死在饶州。未几,他又连调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四年换了三个地方。他想起楚国被流放的屈原,汉代被放逐的贾谊,报国无门,不知路在何方。他说:“仲淹草莱经生,服习古训,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一日登朝,辄不知忌讳,效贾生‘恸哭’、‘太息’之说,为报国安危之计。情既龃龉,词乃睽戾……天下指之为狂士。”

范仲淹已三进三出京城,从东海边到北地大漠,来回调动已不下20次。他想,看来这一生只有在人们讨嫌的目光中度过了。但是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决不与腐败的官吏同流合污。

但忠臣注定不得闲。就像周恩来虽多次遭毛泽东的批评,写检讨,甚至被迫准备辞职,但救火的时候还是要用他。范仲淹也是这样,自1036 年被贬外地4 年后,西北战事吃紧,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前线指挥抗战。1043年宋夏议和,战事稍缓,国内矛盾又尖锐起来。赋税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动四起,仁宗束手无策。庆历三年(1043年)4 月,仁宗又将他调回京城任为副相,又免了吕夷简的官,请范主持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他第四次进京为官了。

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前面说过,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就是因为上了一个“百官图”,揭露吏治的腐败。七年过去了,他连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败不但没有解决,反愈演愈烈。他立即上书《条陈十事》。他说,第一条,先要明确罢免升迁。现在无论功过,不问好坏,文官三年一升,武将五年一提,人人都在混日子。假如同僚中有一个忧国忧民,“思兴利去害而有为”的,“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有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纲纪之坏哉?利而不兴则国虚,病而不救则民怨,弊而不去则小人得志,坏而不葺,则王者失政”。你看“国虚”、“民怨”、“小人得志”、“王者失政”,现在我们读这篇《条陈十事》仍能感受到范仲淹那种深深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急切的除弊救政之志。他条陈的第二条是抑制大官子弟世袭为官。现在朝中的大官每年都可自荐子弟当官,“每岁奏荐,积成冗官”,甚至有“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大官子弟“充塞铨曹,与孤寒争路”。范仲淹是“孤寒”出身,深深痛恨这种排斥人才的门阀观念和世袭制度。他条陈的第三条是贡举选人,第四条是选好的地方官,“一方舒惨,百姓休戚,实系此人”。第五条是公田养廉。十条倒有五条有关吏治。后面还有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我们读着这些连珠炮似的言词和条分缕析般的陈述,仿佛看到了一个痛心疾首、泪流满面的臣子,上忧其君,下忧其民,恨不得国家一夜之间扭转乾坤,来一个河清海晏、政通人和。

他不但上书,还实干,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有人劝道:“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新政首先对腐败的干部制度开刀,先得罪朝中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有强大的阻力。

他的朋友欧阳修就最担心这一点,专门向仁宗上书,希望能放心用范仲淹,并能保护他,不要听信谗言。“凡小人怨怒,仲淹当自以身当,浮议奸谗,陛下亦须力拒。”但是皇帝没有为他力拒小人之怨和纷纭的浮议。他一次又一次地无法“自以身当”,终于在朝中难以立足。庆历四年(1044年),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谋逆大案,将改革派一网囊括进去。这回还是利用了仁宗疑心重,怕臣子结党的弱点,把改革派打成“朋党”。庆历五年(1045年)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已彻底失败,范仲淹被调出京到邠州(今陕西彬县)任职,这是他第四次被贬出京了。冬天,他又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而他的庆历新政的战友富弼贬青州(今山东益都)、欧阳修贬滁州(今安徽滁县)、滕子京贬岳州(今湖南岳阳)、尹诛流放筠州(今江西高安)。这时还不像前三次那样是范仲淹一人出京,而是正义势力、忠节老臣全军覆没,被扫地出门。范仲淹当年曾戏说,如再被贬就请准备一只整羊来祭他,现在连祭他的朋友也没有了。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权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忧君、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范之后的王安石变法,仍然将吏治改革作为重点。范仲淹当年指陈的吏治弊病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他在《岳阳楼记》里一再讲的进亦忧,退亦忧,在朝也忧,在野也忧,正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7 岁。自26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三起三落,已31 年。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经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忽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得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这滕子京是他同年中进士的年兄,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就是因为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就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但滕子京总是这样乐观,这次被贬岳阳,才两年就政绩显著,还重修名楼。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他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严子陵隐身的钓台,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阻劝,长子随他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 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洋洋洒洒,震大千而醒人寰,承千古而启后人。他将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全都熔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艺术,光照千年。”

这篇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艺术性总结。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 个,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为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身份载入史册。

2008 年6 月29 日

摘自2008 年10 月上半月《美文》 

【作者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在当代散文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最多的一位,如《晋祠》《夏感》《青山不老》《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等。他还是政治人物散文的首创及集大成者。

(责编:陈灿、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