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见唐明皇。元·任仁发绘。图片来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话说中国》一书
乾隆皇帝戎装图。
朱元璋画像。 图片来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话说中国》一书
文\本刊特约撰稿 郑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但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对“月神”行祭拜之礼。到了唐代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因此,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历代皇帝们对中秋节非常重视,因其性格差异、文化素养不同,过节方式也各有千秋,演绎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唐玄宗:诗情画意过中秋
《旧唐书·玄宗上》载:玄宗“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唐玄宗生性儒雅,多才多艺,因此,他过中秋节也具有诗情画意。
据《唐逸史》《龙城录》《太平广记》等相关文献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银,温柔地洒下层层清辉。唐玄宗李隆基与方士罗公远在宫中饮酒赏月,广袖舒展,琴弦笙歌。望着皎洁的月光,玄宗不由地说:“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好去处。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定可游观。”说到此处,玄宗仰面长叹:“只是如何得上去?”
罗公远说道:“启禀皇上,这有何难?”说着,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一座银色大桥,直通月宫,“皇上请御驾启行。”于是,玄宗与罗公远二人移步踏上银桥,直上青云。过了桥,走上10余里,见到一座城阙,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拢四柱牌楼。抬头看时,上面有个大匾额,乃是六个鎏金大字 “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说:“此乃月宫也。”玄宗从大门走进去,但见庭前有一棵大桂树,扶疏遮荫。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娜多姿,随音乐翩翩起舞于广庭中。
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默记下仙女们优美的舞曲。回到人间后,玄宗即命令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唐明皇夜游月宫由此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有了“广寒宫”之称。当然,这是野史的记载,或许只是唐玄宗的一场梦,不能信以为真,权当吃饼赏月时的谈资吧。
朱元璋:刀光剑影过中秋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讨饭的放牛娃和皇觉寺的小和尚,靠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前半生颠簸流离、南征北战,所以他的中秋节大多在刀光剑影中度过。
元朝为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贵族推行民族高压政策,把它统治下的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为防止汉人反抗,元朝统治者实行残酷暴政,甚至规定,每户汉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汉人三家共用一把菜刀。元朝末年,皇帝、官僚们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强取豪夺,广大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把写有“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以“送月饼”躲过了搜查,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呼百应,顿呈星火燎原之势。
1367年四月,朱元璋命用兵持重的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以勇冠全军的常遇春为副将军,以足智多谋的冯胜为辅助,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军纪律严明,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七月,徐达率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廿七日进占通州。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逃出大都(北京),直奔上都。八月初二,明军进入大都,近百年的元朝至此灭亡。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乾隆帝:豪华奢侈过中秋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骄泰奢侈,因此过节也喜欢豪华排场。
《清史稿·高宗本纪》:“(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雍亲王府邸。”乾隆皇帝的生日是农历的八月十三日,恰值秋狝季节,清代将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依照惯例,一般都在避暑山庄举行庆祝活动。乾隆的生日与中秋节只隔一日,因此,乾隆帝在山庄谕旨曰:“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也就是说万寿节和中秋节连在一起放假三日庆贺,因此,中秋节放假始于乾隆皇帝。
每年八月份,清朝皇帝都要到木兰围猎,巡幸塞外,在避暑山庄过中秋节。据《清史稿》记载,清宫各种节令活动中,每个节令都有具体的典制,其中“中秋节”占有突出的地位,到了乾隆时期节令定制就更加详细。在山庄过中秋节要举行月供活动,在烟波致爽殿院内摆月供时,有供品二十八种。祭月完后,赏宫内众人,随往山庄的皇后、贵妃及妃四位、嫔五位、贵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来红月饼一盘。祭拜之后就是赏月、观灯、品尝内廷制作的月饼了。每逢乾隆皇帝的寿辰和中秋节,避暑山庄皆连日筵宴,热闹异常。
而且,连同北京至承德300多里间的道边树木上也披红挂彩,装饰一新。乾隆四十五年中秋节,正值乾隆皇帝70寿辰,庆典规模更为隆重浩大。以皇六子永瑢和军机大臣和珅为首的一班子臣在进贡物品和进贡数字上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凡是贡品,“皆取九九之意”。至是年七月,各省督抚进献万寿贡品进入了高潮。据当时的朝鲜使臣记载,贡车多达30000辆,此外,人担、驼负、轿驾者更是多不胜数。为了抢运贡品,车辆互相争道,“篝火相望,铃铎动地,鞭声震野。”一些宗教领袖和各族贵族五公分别前来入觐;朝鲜、琉球、安南等番邦国也都遣使入贡。在内外上下的一片颂扬声中,乾隆皇帝更是飘飘然。他即亲制《古稀说》,历数秦汉以下历代帝王“寿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其中之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宋高宗等四君皆不值一提,下余两个创业之君元世祖和明太祖,虽然武功甚盛,但其“礼乐政刑,有未遑焉”。乾隆皇帝挥毫作诗:“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汉武却非所景仰,宋家高孝更非伦。”
山珍海味、酒山肉海之后,宫中还在山庄清音阁、一片云、云山胜地等大小戏台演出一些感谢皇恩、歌功颂德的曲目。乾隆皇帝还要给皇太后请安,侍奉和宴请母后。每当中秋之夜,乾隆皇帝与群臣们一起举杯赏月,饮酒赋诗,附庸风雅,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愉悦。在乾隆上百首中秋赏月诗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作于避暑山庄,其中有赏月诗、泛月诗、有待月、玩月、还有中秋侍宴诗等。如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作的一首诗“塞湖敛尽碧霄清,几望冰轮倍觉明。傍晚乘凉兼玩景,逐教青雀泛澄瀛。”(公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