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找手艺》意外走红 展现艺术的“平凡”

2017年11月07日09:1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寻找手艺》展现艺术的“平凡”

近期,《寻找手艺》这部纪录片意外走红。这部片子历时3年,辗转23个省,用接近原始的镜头语言,记录下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据报道称,该片导演原本是个司机,为了拍这部片子自筹经费,卖了房子,历经千辛万苦。这听起来,也接近于一个传说。

在舆论场上,这部片子成为不少人谈论理想的新标配,这大概是编导始料未及的事情。或许也正因为主创们在拍摄作品时,从不首先考虑拿它去换取什么市场、兑现什么名利,这部片子才保持了可贵的“初心”。

有不少影评谈论到该片所传达的“工匠精神”,这可能并不是创作者本意。一来,在拍片初衷产生之时,“工匠精神”并没有成为一个全民流行的概念。二来,这部作品所记录的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大部分其实并不出色,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赞誉加身、大部分人默默无闻不会被人记住。和作者一样,该片的叙事对象们也是一群普通人,在简陋的环境里,使用粗糙的工具,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引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不会总是去想自己的这门手艺和时间、历史的关系;他们与另一部记录大国工匠的网红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迥异。如果说故宫的“王师傅”收获了普通观众的敬意和崇拜,那么《寻找手艺》中的工匠们,则激发了人们平实而温和的感动。

从形式来看,这部片子拍摄水平在人人都是“拍客”的当下,实在乏善可陈,它把大多数笨功夫都下在了转战各地、四处寻访上,从内容来看,毫无叙事创作常见的铺垫、悬念、抒情等各种技巧,也没有奇险怪招,导演甚至无心处理随处可见的穿帮镜头。但就是这种笨拙感,显示出了纯朴与诚意,契合了观众对于真实的深层次需求。

传统手艺现在所面临的境地仍然很尴尬。市场讨论的关于传统手艺的出路,一是生产机器化,产品日常化,但这就丢失了部分手艺的历时性特征,使得传统变味;二是奢侈品化,传统手艺由艺术家垄断,价格让一般人消费不起,这又产生了架空传统、使其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基础的新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谈论“工匠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概念,它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纯天然无污染、无限制的精益求精,它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或许这正是《寻找手艺》所展示出艺术“平凡”的一面,这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炫技,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些厚重而朴实的技艺。它是平凡的,也是可以亲近的;它是粗糙的,也是传递温度的;它是接近泥土的,也是嵌入生活的。

在这方面,人们或许可以从《寻找手艺》的故事当中得到一些启发,不仅从片子所记录的手艺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那些技艺真实的存在状态当中,也可以从观众真实的感动当中明白:平凡也是一种艺术。

(作者:曹华飞)

(责编:温璐、吴亚雄)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2.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