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今天是中国航海日,这些航海知识了解一下?

2019年07月11日08:04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图为古代船舶画 来源新华网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并将其作为国家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有学者研究指出,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航海知识开始了海上航行。古代航海家的海上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有哪些航海“黑科技”?在第15个中国航海日来临之际,随青年君一起乘风破浪吧!

古人的航海日常

出海尤其是远航,意味着要在船上过“漂流”一样的生活,吃喝玩乐、疾病死亡,这些都要面对,也都有讲究。

淡水绝对是出海最重要的物资。海水无法直接饮用,为了保障出海日常淡水供应,古人也是用尽了办法。最简单易行的,莫过于储水。

有直接用木桶装淡水的。《职方外纪》写到:“海中最难得水,须装淡水千余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

有用水柜的。清道光版《厦门志》记载,“凡舟船将过洋,必设水柜,广蓄甘泉,以备食饮。”水柜有木制,也有铁铸,大多数安装在船舱的底部。此外,船上的淡水资源通常会实行配给制,水柜钥匙有专人进行管理。

还有在船上建设水舱的。比如宋代泉州出土的货船,第 7 舱叫中垛,就是用来装水的。

图片来源于《泉州宋船结构的历史分析》

如果是大规模的航海,会有专门负责储运淡水的水船。

总之,淡水对出海航行而言,绝对是多多益善。然而淡水不能存放太久,这也就意味着储水不能一劳永逸,那就需要沿途进行补充。如果不幸中途断水,那就只能期待下雨来补充淡水了。

如果库存消耗光了,又无法进行补给——古人还有“海水淡化”的“大招”!

清代李增阶写的《外海纪要》记载了变海水为淡水的方法:“汲海水置锅内,上架酒甑,如造酒法,炽火煮之,则水气升腾,甑内侧孔流出,即成淡水,可食矣。”但这样只是权宜之计,毕竟,船舶携带的柴木也是相对有限的。

相对淡水而言,吃在海上也就没有那么讲究,但凡能吃的,都来者不拒。例如大米、面、家畜、鸟、鱼、海龟、蔬菜、水果、酒等,有的是起航时带上船的,有的是在船上种的、养的,也有在海上现抓的。当然,船队也会在沿途进行淡水补给的时候补充食物。

吃饱喝足,总得有点娱乐项目,不然整日在甲板上晒太阳,时间久了也会无聊。古代船员都有哪些娱乐和消遣方式呢?

有些航船自带练武、游戏的场所。《职方外纪校释》记载:“地平板之外,则虚其中百步,以为扬帆习武游戏作剧之地。”

在海上,偶尔喝点小酒也算是娱乐了,而且酒还可以壮胆。《岭外代答》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

娱乐可以有,但不能赌博、酗酒。《浙江嘉兴平湖县给商船示约、崎馆海商条约》记载:“商人舵手无论在洋还是在船,均不得私带赌具赌博,不许嫖妓争奸与酗酒打降等事”,违者将受到惩处。

人食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更何况船舶长期在大海中航行,无法及时补充新鲜的蔬菜和食品,很多船员会患上坏血病。一旦生病,治疗可不像在岸上那样便利。

通常,出海的船队上会带有医官,负责给整船人的看病。《略论清代中国人使琉球的航海生活》就记载,有船员“持舵时身为咸水所拍,北风裂之。”医生用“蜜半斤、淡酒三十斤、防风、当归等药末半斤,煎汤浴之;一夕而愈矣。”

碍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海上的医疗条件,船员患病不治身亡也常有之。为此,有的船上还带有制造棺材的工匠。不过,古人非常忌讳人死停于舟中,因而往往将即将病死之人投入海里。

《萍洲可谈》记载:“舟人病者忌死于舟中,往往气未绝便卷以重席,投水中,欲其遽沉,用数瓦罐贮水缚席间,才投入,群鱼并席吞去,竟不少沉”。

天有不测风云。为了航行平安,古代行船之人往往会信奉船神。遭遇风浪时,不同信仰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

有的会投生猪羊,如汪楫《使琉球录》载:“薄暮过郊,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久适息。”

也有的会放小舟、彩船,如宋朝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云:“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

佛教徒在海上遇险时,作法、颂佛经。《宋高僧传》记载,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到印度去求取佛法,乘海船归国,“舶有二百许人,值大暴风,舶坏水入。众皆惶怖,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商人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

(责编:刘婧婷、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