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雨天“穿搭指南”
夏、秋雨水增多,各种雨具的出场率也大大提升。今天,雨伞、雨衣、雨鞋应有尽有。如果在古代,遇到雨天该怎么“武装”自己呢?你可以身披“袯襫”“油衣”,头戴“斗笠”“油帽”,脚穿“油靴”“油鞋”,当然,还少不了那一把韵味无穷的“油纸伞”……今儿,青年君就跟大家聊聊古代的雨具。
衣
古人较早使用且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是“袯襫”(音同“博士”),《国语·齐语》里记载,“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可见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原始雨衣。
至于后来演变成“蓑衣”这个名字,是因为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将其解释为“蓑襞衣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湖北宣恩县珠山镇卸甲坝村的卢礼鹏(右)在展示刚制成的蓑衣。新华社发(宋文 摄)
制作袯襫的材料多种多样。制作据宋罗愿《尔雅翼》:“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莎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有不错的防雨效果。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制作袯襫的上好材料,其叶似棕榈,掌状分裂,呈扇面形,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称“葵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通志》云:新会蒲葵,其本作扇,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种油葵,出阳江恩平,性柔,止可作蓑笠。”除此之外,还有用蔺草、白玉草编制成的蓑衣。
除了避雨效果好之外,袯襫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解放双手。因此,许多劳动者都对其青睐有加,无论雨天还是雪天都将其穿戴出门,张志和的《渔歌子》和柳宗元《江雪》即可印证这点,而且在不少古画中,蓑衣也是钓鱼者的“标准配置”。
一名披着黎族传统蓑衣上山采茶的女子。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除了用莎草、蒲葵来制作的蓑衣外,在古代,还有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的“高级雨衣”。这种雨衣又被称为“油衣”。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由于这种雨衣材料比较“高级”,所以油衣多为达官贵人所用。据《宋会要辑稿》,北宋皇家设有各种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就有“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都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宋都城情形:“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不过到了明清时,油衣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还出现了“山寨”的窦氏油衣。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大清会典》规定:“皇帝雨裳,明黄色,油绸,不加里,左右幅相交……”民间还出现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时裹在裤裙外面。李海观小说《歧路灯》中提到:“我无事不来,今日特来问谭爷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