怹,音“攤”,是老北京常用的敬語,比如老舍先生在《龍須溝》中這樣寫道:“四嫂,您忙您的活兒,我是個閑人,我來伺候怹。”怹猶如您,是一種敬稱。
從歷史上看,怹和您可能在元代就已出現,但來源如何,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他每”和“你每”的合音,“每”是發語詞,表尊敬意,在傳統漢語中很常見,有時也寫作“們”、“懣”或“門”,老北京說“您們”,常常指的是一個人,而非幾個人。隨著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北方方言受到較大影響,突出的特征是唇部動作變少,舌部動作變多,今天北方人覺得南方人“大舌頭”,南方人覺得北方人“嘴皮子不利落”,即為此變化的體現,總之,兩個字漸漸被讀成一個字,成了您和怹。不過,此說有漏洞,因為南方人並不說怹,北方人說怹的地區也很少。
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金元時期傳入的北方少數民族詞語,當時以北京為首都,故此地“怹”的說法最流行,金元時期是漢語與阿爾泰語互相融合的時期,漢語的“你”受阿爾泰語詞尾影響,產生了“您”,此外還有“恁”,需要注意,“恁”在做人稱時與“您”同音。從金元時期的劇本與小說看,“恁”和“您”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比如《水滸傳》第35回中就有:“恁地一個有名的揭陽鎮上,沒一倨曉事的好漢抬舉咱家!”但此說也有漏洞,“恁”不僅可以用在第二人稱,還可以用為第三人稱,使用上很隨便,甚至妓女、老鴇、流氓都被稱為“恁”,似乎並不是敬語。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你老”和“他老”的合音,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即持此觀點,王力先生也認為“您”是“你老人家”的縮略語。
再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您”來源於中古佛經中的敬稱“仁”,這是語言學家張惠英先生的觀點,他考証了在唐人譯經中,有“仁者、仁等、仁”等尊稱。在漢語中古音中,“仁”與“您”的音相近,后來“仁”逐漸消失,“您”一統江湖。
除了以上觀點外,還有不少人認為,“怹”是生造字,根據“您”轉化而來,因為第三人稱無敬語,給禮儀、交往帶來諸多不便,故用“他您”合並,造了這麼一個字,音也是兩者的合音,原本在旗人中流行,逐步成為老北京的方言。
不論哪種說法正確,都真實地描畫出老北京生活的狀態,即:對他人、對環境、對生命充滿敬意。這種敬意,是老北京人精神世界的底色,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老北京文化的祥和、寧靜、深邃與溫暖。
在今天,“怹”已漸行漸遠,但隻要這份敬意能完整地保護下來,則老北京文化之樹就會常青。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