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司王故都“老司城”沖擊“世遺”【3】--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中國土司王故都“老司城”沖擊“世遺”【3】

2012年11月28日11:1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11月18日,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如申報進展順利,湖南省有望在近幾年內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國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派出專家實施老司城遺址考古清理、規劃編制等工作。

  申遺之路還要走多遠?

  隨著1995年被發現以及考古專家的不斷調查發掘,老司城遺址這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遺存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讓它從湖南眾多歷史遺址中脫穎而出。

  2011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邀請國內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老司城遺址,召開了專家論証會。與會專家們認為,鑒於老司城遺址顯示的政治制度、文化內涵、建筑藝術等原始、完整、獨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大、優勢明顯,前景樂觀。

  相關專家及申遺小組認為,對照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於文化遺產的6條標准,老司城遺址符合其中的4條:

  創造精神的代表作。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土司制度創造了中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對人類創造精神和智慧有獨特貢獻。

  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証。老司城遺址是土司在一定時期其管轄范圍內特殊制度下的產物,是土司政治文化傳統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獨特見証。土司政治文化傳統在宋、元、明、清四朝對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於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景觀見証了持續600年成功的山地開發實踐,顯示了老司城遺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觀念,是封閉山區環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來維持一個完整地方政權的杰出范例。該文化景觀在持續的建造過程中,絲毫未影響自然美景,最終體現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景觀格局。

  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文化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與中國特有的“大一統”政治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江文輝提出,老司城遺址11月18日已經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下一步工作目標是2013年實現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力爭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光明日報記者龍軍)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