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區記者對人民詩人雷抒雁先生的三次專訪--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一位老區記者對人民詩人雷抒雁先生的三次專訪

上黨晚報 趙彥紅

2013年02月20日08:27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雷抒雁先生曾三次接受上黨晚報記者專訪。姚林攝

2月15日清晨6時,不知為什麼,向來喜歡睡懶覺的自己竟然早早醒來,漫不經心地瀏覽新浪手機新聞,一行標題驟然躍入眼帘:詩人雷抒雁昨天凌晨去世!像有什麼東西重重地砸下,卻無半點聲響,世界一片寂靜,惟有震驚與哀傷。 雷抒雁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光芒耀眼的一顆星,一首《小草在歌唱》早已成為中國人心中不朽的詩篇﹔他又是晚生后輩、新聞記者眼中慈祥的長者,充滿儒雅氣質與赤子之心的親切詩人。2005年以來,作為上黨晚報的一名記者,我曾有幸三次對雷先生進行專訪,而就在半年多前,他還坐在我面前暢談中國詩歌現狀,且一再強調,詩歌創作要把人民放在中心…… 如今,他的聲音依然振聾發聵般回蕩耳畔,而我們的懷念,是為讓他的詩歌理想和文化抱負走得更遠……

八年前,初訪先生太行山上 歲月的河流無情地淘瀝了生活的瑣碎與平淡,隻留下最珍貴的記憶。就像8年前,桃花紅杏花白的太行山上,第一次採訪先生的情景依然清晰如昨。 那是2005年4月,為紀念上黨戰役勝利60周年和長治建市60周年,由中國詩歌學會主辦,長治市委、市政府與武鄉縣委、縣政府共同承辦了“太行雄風”大型採風系列活動。4月15日至18日,20余位國內著名詩人、評論家匯聚我市進行採風。 在武鄉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詩人們詩意迸發,感慨萬千。同行的省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張秋利指著一位中等身材,戴著眼鏡,面容清瘦,氣質儒雅的男子告訴我:“這就是雷抒雁老師。”我立刻想起《現代詩歌辭典》裡的《小草在歌唱》——那首悼念張志新烈士的長詩,對,他就是作者雷抒雁。 16日晚,在武鄉賓館先生的住處,我對他作了第一次專訪。63歲的雷先生興致很高,從長治到詩歌,從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到詩歌的現狀,我們聊了很多。他說2003年正月十五,自己首次踏上長治這片古老而又陌生的土地,晚上漫步街頭,但見城市處處火樹銀花,人流如潮,給人一種驚艷之感。再來時已是五月份,此時的長治又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致,到處花香草綠,清新爽朗。他說,民風淳朴,積澱沉厚,昂揚向上,充滿活力是自己對這座城市總的印象,魅力城市當之無愧。 雷先生暢談對詩歌的熱愛,他還聊了這些年自己如何擴大寫作范圍,由詩歌延展到散文隨筆的創作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多次談到詩人的責任感,他說,非常欣賞李敖的一句話,意即沒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不算真正的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詩人應該勇於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感。我想,這也正是他終身堅守和孜孜踐行的信念。

五年前,詩歌朗誦會熱古城 大約是當年的夏天,先生再到長治,我也得以再與先生謀面。記得當時張秋利先生特意安排了一場八音會表演,高亢激越的演唱,充滿激情與張力的表演,金戈鐵馬的音樂,讓雷抒雁先生看得很過癮,他也由此引發了對上黨文化的極大興趣。 2008年12月18日,“激情三十年——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人民詩人雷抒雁詩歌誦讀會”在我市隆重舉行。該活動得到魯迅文學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一批全國知名朗誦藝術家專程來到我市參加朗誦會。而在這年春天,先生創作了大型詩歌《冰雪之劫:戰歌與頌歌》。可以說,雷先生和他的詩歌一起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走過的輝煌歷程,記錄了中國人在這個偉大歷史變革年代中的情感波紋和情感旋律,他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詩人”。 朗誦會前,我第二次對雷先生進行了專訪。他當時穿著一件紅色的羊毛衫,看上去精神狀態不錯。但實際上自2003年直腸癌手術后,每年一次的化療已嚴重摧毀了他的健康。 專訪原定一個小時,結果聊了將近一個上午。此次專訪,他再次提到詩歌的大眾化。他說,文學與時代的聯系非常緊密,一個詩人是屬於這個時代和人民的。我們需要一種嘗試和探討,在詩和讀者之間尋找一種可能性,讓詩為讀者所接受,而一個詩人的真情實感、對生活正義的勇氣以及正確的態度是詩歌與讀者之間的一道橋梁。“一個詩人要珍惜自己和讀者之間的關系。”我至今能感受到他的語重心長。而此次朗誦會,他亦希望這是詩歌貼近大眾的一種嘗試。

半年前,祈福節上三訪先生 2012年6月,先生應邀再赴長治,參加第三屆中華祈福文化旅游節,與他同來的還有30位國內知名詩人。26日,我第三次對他進行獨家專訪。 當先生打開房門的一瞬間,我突然有些吃驚。近四年未見,先生已是70歲的老人了。此時的他面容瘦削,臉色蒼白,神情有些疲倦,與上次相比,明顯蒼老了許多。看到我們,他的臉上漾起老朋友般熱情親切的笑容。 此前不久,雷抒雁先生在中國詩歌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會長。我們的話題也由此聊起。他說中國詩歌學會是一個社團組織,是完全圍繞詩歌開展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在上一屆會長臧克家先生帶領下,中國詩歌學會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當然也非常期望在今后的任職期間能為廣大詩人,以及中國的詩歌繁榮多做些事。 依然是那略帶陝西口音的普通話,謙和的語氣,清晰的思路,我卻能感到他心頭沉甸甸的責任感。他說,不僅是詩歌創作,也包括整個文學,要把人民放在創作的中心,去關注人民的形象、勞動、生活、情感,接近他們,熟悉他們,關注他們。就像新聞工作者要走基層,文學也面臨這種問題。他還以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等諸多作品為例,希望詩人忠實記錄這個時代人的呼吸與命運,記錄這一時期人們的歌唱與呼號。 因為他要安排詩人採風活動,又擔心他的身體,採訪結束我們匆匆告別,誰知這一次竟是永別!

太行山,老區人民懷念詩人 雷抒雁先生是一位享譽全國乃至國際的大家,我作為上黨老區一家地市報的記者,之所以能數次對他進行專訪,不僅緣於他的親民品格、大家風范,更重要是他的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對於太行山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曾數次談到,上黨大地給了他很好的創作空間和創作情緒,每一次來這裡都會獲得創作的沖動。 十年來,雷先生多次深入到太行山的廣大農村,到群眾中了解疾苦﹔到落后地區積極調研,並撰寫了大量探索解決辦法的文章。他不知疲倦地行走著,這種行走反過來成為他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他曾寫下《體味太行》:“我的太行山,你巍峨在我的血液裡,你屹立在我的骨頭裡。”他亦曾對我說,走進太行山,重溫歷史,僅僅感動是不夠的。抗戰年代,老區人民用小米養育了我們的軍隊,他們和八路軍一起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他們的貢獻是巨大的。現在老區人民還不富裕,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回報這片英雄的土地,如何讓群眾盡快富裕起來。 2005年,雷抒雁先生將自己珍藏多年的3本珍貴歷史文獻捐贈給了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這3本書是1944年北方局出版的珍貴歷史文獻,均為黨內秘密文件,對於研究八路軍1940年至1943年期間在太行山戰斗的歷史非常有價值。 他深愛著巍巍太行,這裡的人民亦視他如親人﹔今天,這位親人般的詩人已悄然離去,他的身后,是太行人民無限的懷念和綿長的哀思。 春風浩蕩,春雪如雨。逶迤蒼茫的八百裡太行,回響著這位人民詩人激情的歌唱:“我隻想說,我看到過,經歷過,努力過,我也寫作過。我相信我的作品會有讀者,因為我是認真的。” 先生走了,走得太匆匆! 先生永在,在人民心中!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