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評:拍出國產歌舞片僅僅是一種傳說?

蘇  亞

2013年09月30日08: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搖滾青年》劇照

 

 

 

 

  這是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有爵士嘻哈音樂,有空靈悠遠的唱腔,有繁復華貴的禮服,有極盡熱鬧奢華的聚會。日前,美國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帶著華麗的歌舞元素,登陸內地銀幕,大量流行現代音樂和舞蹈元素的使用為這部愛情文藝片加分不少。而在不久前的暑期檔,國產電影《天台愛情》也包含大量的歌舞片段,一群平凡而快樂的人們在想象中的“天台”上,伴隨著拉丁、朋克、說唱等多種風格的音樂恣意舞動,再加上濃郁的上世紀80年代的懷舊風,載歌載舞的單純快樂感動了無數觀眾。

  “歌舞片如果作為一種類型片,是好萊塢按照百老匯的演出方式來創作的”,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尹鴻說,好萊塢歌舞片基本以情感類的題材為主,通過歌舞來完成主要的敘事段落,在歌舞的結構上有一系列規范和段式,角色設計都與百老匯舞台的角色設計緊密相關,所有角色都有比較固定的模式。相對而言,中國的歌舞片是完全“中國特色”的,數量較少,也沒有比較固定的傳統。

  國產歌舞片發展之路

  中國的歌舞片,也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劉三姐》、《洪湖赤衛隊》等,但我們的電影研究人士認為,就西方的類型片范式而言,談不上是標准的歌舞類電影。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搖滾青年》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搖滾樂為題材的影片,但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梁明認為,該片僅有歌舞的元素,不能算歌舞片:“因為當時搖滾是一個新生事物,這個元素加入電影,更多的是利用搖滾來闡釋時代的進步,而不是關注歌舞本身。”

  近年來,中國才開始借鑒學習好萊塢歌舞片。2005年,導演陳可辛拍攝了歌舞電影《如果·愛》,有意識地模仿了好萊塢,他曾滿懷信心地表示:“影片正式上映時會掀起一陣歌舞片的熱潮。”可是之后的事實証明,《如果·愛》雖然在業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卻沒能“俘獲”大多數普通觀眾的心,3000萬元的票房收入在當時隻能算是平平。而取代熱潮出現的,則是國產歌舞片持續的冷淡狀態。在之后的8年時間裡,國產歌舞片鮮有作品出現,即使有少量作品也都令人失望,2009年的《樂火男孩》和《高興》都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雙差評,2010年的中國版《歌舞青春》即使在美國版《歌舞青春》制作方迪斯尼的參與下,也依舊遭遇了票房滑鐵盧。

  這次的《天台愛情》仿佛終於讓國產歌舞片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周杰倫也曾表示:“這部電影我不是玩票,而是想掀起一次華語歌舞片的革命,並且希望能夠沖向國際。”但是業內人士卻並沒有如此樂觀。梁明認為這部影片是混合了歌舞元素的類型電影,不能算是純粹的歌舞電影。尹鴻則表示,《天台愛情》票房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導演周杰倫個人的強大影響力和資源,並非國產歌舞片發展的趨勢所致。從國產歌舞片的這段凌亂而破碎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歌舞片在中國的發展之路異常艱難。

  中國缺少歌舞娛樂文化的土壤嗎?

  在中國電影逐漸回歸其娛樂和藝術本性的過程中,慘淡的國產歌舞電影在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裡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這一在國外被廣泛接受的類型電影在中國難以找到發展空間呢?

  “我們漢民族最弱的是舞蹈,其次是音樂,我們總是把音樂當成數學來學,缺少其他民族那種血液裡流淌的東西。”音樂人高曉鬆曾說。缺少歌舞娛樂文化的土壤,確實成為制約國產歌舞片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歌舞片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的,這個類型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有一些聯系,我們的血脈裡就缺少那種基因。”梁明認為。

  百老匯音樂劇是西方大眾文化中一個非常主流的娛樂樣態,但中國沒有這樣一個主流的娛樂樣式。“中國的舞台還是以話劇為主,加上一些民間戲曲,歌舞劇很少,所以還沒有形成一個中國的歌舞娛樂文化的市場,這對歌舞電影會有一定的制約。”尹鴻說。中國版《歌舞青春》的失敗就是典型,雖然有美國迪斯尼的參與,但是制作方一方面擔心純粹的百老匯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很難打開中國市場,所以嘗試做了一些改編,另一方面在改編后又找不到跟中國的歌舞相結合的東西,結果不倫不類,兩頭不討好。

  此外,歌舞片對於創作的高要求提高了制作門檻,這也導致了作品的缺乏。尹鴻指出,歌舞電影不僅對演員的要求高,更關鍵的是對歌舞編導的要求非常高,一部好的歌舞電影需要電影界與音樂界、舞蹈界之間達到非常好的合作程度才可以完成。梁明也直言:“我們電影人整體的藝術和文化素養達不到歌舞片要求的水平,所以很少有人敢拍歌舞片,會覺得沒法控制,投入成本也比較高。”

  國產歌舞片空間依然很大

  國產歌舞片在未來的日子裡,究竟能否有“撥雲見日”的機會呢?

  “未來國產歌舞片的發展難度會很大,會有人嘗試,但是不會多,發展空間比較不樂觀”,梁明認為,國產歌舞片的發展會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在創作和教學當中,他發現,作為將來電影行業的重要力量,很少有學生具備拍攝歌舞片的素質。他認為,未來純粹的歌舞片數量可能依舊會很少,但是融入歌舞元素的片子可能會有所增加。

  但尹鴻認為,雖然短時間之內歌舞片不太會成為主流的電影類型,但是國產歌舞片未來發展也會有新氣象,除了偏歐美式的歌舞片,中國特色的歌舞片也可能更多。他說,隨著像《媽媽咪呀》、《貓》等優秀的國外音樂劇開始在中國的演藝市場上出現,並且得到觀眾的認可,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文化交流的增加,偏歐美風格的歌舞片將慢慢成為一個不那麼主流但更多地出現的電影類型。而像《劉三姐》那樣的中國特色歌舞片也會有人繼續探索。“現在這麼多選秀節目產生了如此多的選秀明星,他們在觀眾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將來很有可能會出現與這些選秀新星有關的歌舞片,甚至可能出現有個性特點的歌舞片。而像《天台愛情》這類有突出歌舞元素的作品也會逐漸發現觀眾的需求,從而找到更好地與觀眾溝通的方式。” 

(責編:值班編輯、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