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蘇州一小鎮八千繡娘把刺繡當生活 成就“刺繡之鄉”

申  琳

2013年10月03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刺繡,就是一種生活”

  圖為一名繡娘在刺繡。

  太湖之濱,蘇州西去數十公裡,青山綠水環抱的一個小鎮,名曰鎮湖。“鎮湖刺繡,一枝獨秀”,兩萬人的小鎮,卻有著八千繡娘、四百繡庄。

  鎮湖繡娘,這江南杏花煙雨滋潤下的水鄉女兒,一架繡繃,十指春風,繡出多少最美中國畫,也成就了鎮湖“刺繡之鄉”的美名。

  從深厚的傳統中走來

  每一位成功的繡娘身上,都有一段人生傳奇。

  一襲深色旗袍,一雙纖纖巧手,繡繃前的姚惠芬談起多年刻苦求學的經歷,才讓人看清柔弱外表下的堅韌與頑強。姚惠芬記得與妹妹姚惠琴在蘇州學藝的情景:租住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光線暗淡、寒氣逼人。天一亮就起床刺繡,晚上拿給蘇州刺繡所的老師指導,還要到補習學校學習繪畫等藝術知識。幾年時間,姐妹倆在蘇州的街頭裡巷奔走,無暇看看身邊的風景……如今,姚惠芬已成長為繡娘中的一位領軍人物,研究員級高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的人物肖像和水墨寫意刺繡,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70后繡娘鄒英姿,性格明快如一隻早春的燕子。她首創的“滴滴針法”獲得首個刺繡針法國家發明專利。她以小小鏽針,闡釋著歷史的沉思、生命的感悟。“我是摸著針線長大的。”鄒英姿不但愛繡,而且愛畫,家裡的白牆上都被她畫滿了楊柳、燕子。初中畢業,鄒英姿到蘇州求學。“一幅《蒙娜麗莎》整整繡了一年,作品中每個細部,包括光線變化、衣服的每個皺褶,我自信比別人把握得准!”鄒英姿常在全國各地看展覽、聽講座。攝影展、繪畫展、陶瓷展、木雕展……“藝術是相通的,我要多找找刺繡語言的感覺。”

  鎮湖繡娘的30多位領軍人物,多數自小習繡、吃苦耐勞,打下扎實的刺繡基礎﹔拜尋名師、孜孜求學,刺繡技藝不斷提升﹔勤於鑽研、勇於創新,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閨閣家家架繡繃,婦姑人人習針巧”,深厚傳統之下,鎮湖繡娘群體的誕生實非偶然。如今,鎮湖繡娘有38人成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初中級職稱的有近200人。

  為藝術注入時代元素

  蘇繡,受明代吳門畫派浸染,以畫繡結合著稱,堪稱“繡幅上的中國畫”。上世紀中后期,隨著蘇繡日用品功能的增強,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專家在傳統山水花鳥圖案基礎上,又設計出貓和金魚的典型形象。姚建萍的刺繡作品,從貓和金魚起步,到人物肖像達到個人藝術高峰。1998年,周恩來總理百年誕辰,她描繪總理的作品《沉思》獲得了全國大獎。進入新世紀,姚建萍醉心於巨幅作品,不斷尋找體現時代特色的題材。

  “傳統的刺繡依賴於畫家和設計師的形象設計,畫家著重的是畫面,不會考慮刺繡的特殊材料和工藝,所以繡娘自身必須有原創意識!”繡娘梁雪芳說,一個追求創新的繡娘,其作品必然經歷從選稿到組稿,最后到原創的過程。在作品內容創新上,梁雪芳不落窠臼。她既有民族寫意風格的《詩意蘇州》,也有特寫鏡頭般的《生根、開花、結果》,還有素描般的《太湖帆影》……在近年去清華美院做訪問學者后,她在線條的探索上更為大膽,在刺繡材質的選擇上也更加豐富多樣。

  在一個時期備受版權問題困擾之后,鎮湖繡娘的創新意識普遍增強,領軍型繡娘幾乎都開辦起自己的工作室甚至研究所,與畫家和專業設計人才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蘇繡本身就以畫繡結合為傳統,繡娘和畫家的深度合作,必然會推動蘇繡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姚惠芬對此滿懷信心。

  然而,隨著繡娘們在藝術上的不斷創新,她們的絕大多數作品已遠離日用品而列於高雅藝術品之中,有的甚至就是奢侈品,因而離尋常人家已漸行漸遠。如何在創新中把握日用品和藝術品的關系,繡娘中已有人開始思考。

  將蘇繡帶向怎樣的未來

  小鎮旁邊的一個村庄,沿著一條小河向前,輕輕敲開一扇門,裡面幾位繡娘俯首繡繃。仔細一看,正是《韓熙載夜宴圖》,一幅3米多的長卷,兩人合作要花上數月之功。年近半百的繡娘趙金妹,性格開朗,開口就笑,“鎮湖的婦女哪有不會刺繡的,要不然就嫁不出去了!”

  鎮湖的八千繡娘,少部分集中於鎮上的繡庄,大部分分散在鄉間。繡娘們要操持家務、贍養老人、養育兒女,在鄉間,在家中,她們可以生活得更從容。梁雪芳說:“刺繡,是一種青春。”姚建萍說:“刺繡,就是一種生活。”對於鎮湖繡娘來說,刺繡就是她們一生的事業。

  小鎮繡庄上的繡娘,以年輕女子居多,其中也不乏職業學校來實習的學生。“現在繡庄裡的員工,基本上都是30歲以上的人,刺繡人才斷檔是個大問題。”梁雪芳對此不無憂慮,蘇州工藝美院的刺繡班開了幾年,如今也辦不下去了,學生越來越少,最后一屆就寥寥幾個人。“現在年輕人的選擇越來越多,而吃苦精神、奮斗精神又普遍不夠,刺繡畢竟是一個艱苦的職業。”梁雪芳說,看來培養人才不能再局限於本地了,還是要著眼全國。

  姚惠芬也在憂慮鎮湖刺繡的未來:“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寧願錢拿少一點,也會選擇更輕鬆的工作。對於我們那一代人來說,我們是把刺繡當做自己的生活,當做自己的事業。而現在的孩子,已經沒有這樣的成長環境了。”

  蘇繡繁盛之時,除鎮湖之外,刺繡業遍及東渚、光福、木瀆、胥口等吳郡各地。后來,隨著蘇南工商業的發達,當地人棄繡工而習工商,人才寥落,刺繡業逐漸式微。近年,唯有鎮湖以建設繡品街為突破口,集聚起散落各地的刺繡人才,鎮湖刺繡“一枝獨秀”之說所言不虛。這造就鎮湖刺繡鼎盛局面的八千繡娘,若干年后會將蘇繡帶進一個怎樣的未來?

  鎮湖向西,太湖水波濤相接、潮去潮來。大自然如是生生不息,太湖邊的繡娘又該如何……

(責編:歐興榮、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