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刀美蘭:我與傣族舞蹈同成長

刀美蘭

2013年10月08日14:31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我說“我與傣族舞蹈同成長”,顧名思義,說的是我個人一生的人生經歷。因為自己沒有院校的學養,不懂理論,更不會創造理論。所以,就我個人來說,“我與傣族舞蹈同成長”,沒有理論的論述,隻有舞過人生的實踐。但是,就傣族舞蹈的成長而言,卻不是盲目的實踐。傣族舞蹈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思想理論指引下,通過實踐成長起來的,優秀的民族舞蹈。

一、傳統給我的恩賜,是我舞蹈的根脈

滄江邊的西雙版納是我的故鄉。我出生在背靠青山面對瀾滄江的宣慰街(舊時西雙版納皇家所在地)。莽莽大森林是我的游樂園,我會爬樹摘果,愛逗虫驅蛇﹔悠悠瀾滄江是我的沐浴場,夕陽中,與小伙伴們盡情謔水﹔夜來,在大象、猴子、夜鳥吼鳴聲的伴奏中,聽著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在竹樓裡進入甜蜜的夢鄉。西雙版納的山山水水,是我兒時的天堂,是養育我藝術的搖籃。傣族是一個全民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我的父親莫拉翁,能歌善舞。我的母親楠蘇念達,是個會講傳說故事的能手。

幼時的我,常坐在媽媽的筒裙上,奶奶的被窩裡,聆聽由古老傣族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千百部真善美動人的傳說故事。我們傣族人說,“象腳鼓一響,腳底板就發痒”。當我的兩隻小腳還站立不穩的時候,父親就牽著我的小手,讓我跟著鼓聲亂蹬踏。這大慨是我最早的舞蹈,算是父親教給的,我舞蹈的第一課吧。然而,是命運的安排,父親教給我舞蹈的第二課,卻是在相隔二十多年后的泰國。

1980年,我隨雲南歌舞團赴泰國訪問演出。在泰國曼谷,我與失散多年的父親相會舞台前后。父親默默地、含著淚水站在舞台的側幕條旁,看我表演獨舞《金色的孔雀》。父親深感無比欣慰之后,激動地對我說,“波(傣語:父親)還要教給你一套”。父親教給我的是,傣族古老的男式拳舞。這套拳舞一招一式的身韻,促成我創作了受到專家肯定、觀眾喜愛的《勇士之舞》。更使我受益匪淺的是,通過父親的講述,我知道了傣族舞蹈的精髓:“天上飛,水上漂。麂子蹬,馬鹿跳。”(前六字是對女性舞蹈的描繪。后六字是對男性舞蹈的解析)這獨具傣族古老詩歌特色,短短十六字(經),凝成了傣族舞蹈的母語和風格的經典。父親教給我的第二課舞蹈,雖然來的是如此的遲,但此時的我, 已不是當年“象腳鼓一響,腳底板就發痒”的小孩子了。父親的一套傣拳舞,使我如獲至寶,作為專業舞蹈演員的我,敏銳的感受到,傣族男性舞蹈的韻味,不但展示了古老的傳統文化,而且在我看來,它是中國最剛健的男性舞蹈之一。它所表現的剛毅、智慧,以及它轉換瞬間的輕柔之美,所展現出的強烈對比,具有攝人心魂之感。傣族舞蹈的精華、神魂、底蘊全在男性舞蹈之中。

往事如煙,父親現已常眠在異國他鄉,惟有他教我舞蹈時的身姿,如影常相隨……

全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我常跟隨奶奶、母親進佛寺拜佛敬賧、燃蠟滴水。耳濡目染,至今我樣樣精通。 當然,最使我著迷的是佛寺的壁畫,它牽動了我無盡的夢想! 幼時的我就是這樣,直到我在參加工作時,還不識漢文,不會說漢話。但我會寫傣文,會念經,愛唱山歌,更愛跳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千真萬確!在當今時潮下,倍感親切。更深感到自豪。

傳統給我的恩賜,是我舞蹈的根脈。

二、生活的滋養

西雙版納的傣族, 自稱為“傣泐”,直譯為“值得歌頌的傣族”,因為在所有的傣族中,他首創了傣丈。至今在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的佛寺裡收藏的貝葉經,都是用西雙版納老傣丈刻寫的。由此可見,西雙版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它所保存的民俗風情特別豐富。如與生產相關的有開門節、關門節,與保護生態相關的有龍林崇拜,和祭祀佛祖的浴佛節﹔當然,最為隆重的是傣歷新年的潑水節了。

潑水節,在我的記憶中不但隆重而更是神秘的。每當傣歷新年潑水節來到之前,在西雙版納大地上,幾乎准時地都會出現突發狂風暴雨,不一會卻又現晴空萬裡,艷陽高照的奇特現象。對此,我感到害怕,迷惑不解。媽媽和奶奶對我說: “新年來了,在水裡的、森林裡的、山洞裡的老祖宗都來過新年了,“帕英”(傣族傳說中至高無上、萬能的天神)也來為我們 ‘滴水’,保佑我們,為我們祝福!”。媽媽和奶奶讓我雙手合十,跪拜在竹樓涼台上,她們則一邊念經,一邊燃起蠟條,並不時地向空中拋撒米粒,以示祈禱。

這一切民俗風情的熏陶,使我覺得好神秘,好神秘啊!后來我讀了傣族歷史文化學者刀國棟(雲南省原副省長)的書(《傣族歷史丈化漫譚》),我才知道,傣歷新年潑水節,是根據傣族地區隻有旱雨兩季的特點,生產的需要,所得出的新舊季節交替、科學精確的傣歷歷法而來的。人們在天道的定律下,繁衍生息,創建家園。在天神的造化中,把生活演繹成傳奇神秘的民俗風情,這是古老的傣族生態文化與佛教丈化相融的現象之一。使蒙有神秘色彩的傣歷新年潑水節,更美,更具魅力!節日中的趕擺、丟包、賽龍船、潑水、放高升、孔明燈、荷花燈,人們徹夜狂歡,處處流光溢彩。

我倘徉在這年年歲歲滾燙的節慶歡樂中。濃郁的民族文化之美,是一種特殊的、難以磨蝕的記寸乙。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我們傣族是個水的民族。用一句傣族諺語一一大象跟著森林走,傣家尾著清水走一一拉開“水”的序幕!想必很多朋友到過我的家鄉西雙版納。您是否注意到傣家千姿百態、裝點得猶如神龕佛塔般的水井,像繽紛的寶石,鑲嵌在傣家的村村寨寨,展示出一個愛水、敬水的民族無比虔誠的真情[我愛它,我認為傣族的水井,是無與倫比的。當是天下第一井!過去,滾滾的瀾滄江水流過了千百年,可是它沒有澆灌過西雙版納一畝田地,你相信嗎?然而,這是真實的。這個真實書寫了傣族生態丈化一一龍林崇拜一一的高度智慧。

家人說,森林是父親,大地是母親。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田,有了田才有糧,有了糧才有人。這就是傣族人的生態觀。保護森林,是傣族生存發展的靈魂,是西雙版納燦爛文化的精髓。傣家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當家家戶戶蓋建竹樓時,院子裡一定要種植足夠生活使用的燃料樹(炭薪林)。誰也不能任意砍伐林木,否則就要受到嚴歷的懲處。

由此生活的源頭,產生了無數美麗動人、且賦有哲理性的傳說故事。如從西雙版納到湄公河流域各國流傳的“谷魂奶奶”和佛祖斗法的故事:(大意)當信徒們跪匍在地,虔誠地聆聽佛祖誦經傳法時,唯獨谷魂奶奶立而不跪。佛祖見狀,勃然大怒:我是至高無上的,你(指谷魂奶奶)為何不下跪?谷魂奶奶答道:我才是至高無上的,世上所有的人,包括你,要是離開了我,就不能生存!說吧,拂袖而去。無奈,在飢腸轆轆體驗中認輸的佛祖,隻得將谷魂奶奶請了回來,承認谷魂奶奶是至高無上的。並將此載入了貝葉經。

此傳說故事真可謂精妙絕倫。是傣族生態丈化的理念的極致表述。其實谷魂奶奶講的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裡一一人的生命比天高!生活給我的滋養,無比珍貴!

  三、交流的收益

從西雙版納民族丈上隊,到雲南省歌舞團、東方歌舞團,我看到了中國各民族、世界亞非拉國家許多許多美麗的舞蹈,,這如百花園般的舞蹈世界,使我著迷沉醉。我的雙眼就象一部快速的照相機,記錄著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舞蹈精華,將其存儲在心中。這些美的舞蹈記憶,成了我日后進行創作、表演時的借鑒。在獨舞晚會的編創時,我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擴大了我創作的視野,豐富了我的表演手段。其中我最喜愛的是中國的戲曲舞蹈,為此,我曾專門向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學習,受益匪淺。 中國古典戲曲舞蹈身韻之美,在我的舞蹈中佔有重要地位,我自豪的將它稱之為一一在民族大家庭中的回歸一一中國的傣族舞蹈。在這裡,我不能忘記我的老師毛相。他是借鑒、吸收民族優秀舞蹈的大師,也是教給我如何借鑒、吸收,提高自己表演能力的啟蒙者。

我與毛相老師相會在“第一屆雲南省體育文藝匯演大會”上。那時,他已經是參加了莫斯科青年聯歡節,載譽:?刁來的銀質獎章的獲得者,他的表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向他學習舞蹈。他告訴我,“你要知道我的舞蹈中的秘密,你看我的抖肩是蒙古族的,眼神是印度的,頸部動作是新疆的。你一定要把好的東西拿來,用在自己的舞蹈中,使自己的表演,我們的傣族舞蹈得到發展和提高。”他的這一“秘密”使我茅塞頓開,受用終身。

一九八二年我的獨舞晚會在全國十大城市演出,各地都舉行了座談會。其中對我在舞蹈中吸收、借鑒國內外優秀民族的表現,給予了鼓勵和肯定,“我們在刀美蘭所表演的舞蹈中,看到她吸收了很多外國舞蹈的東西,但現在我們看來,她的一舉一動仍然是傣族的,是民族化,而不是化民族”。在座談會中,更使我激動、終身難忘的是,我國新舞蹈奠基人吳曉邦先生在看了我的獨舞晚會后,寫了一首(贈刀美蘭同志)激勵我一生的詩。其中有兩句一一你的舞蹈沒有矯揉造作,隻有真情一片實意萬分一一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藝術必須“真情”,必須“實意”,且須“萬分”敬競而為。這是藝術的真諦!

實踐得到的教誨,無比珍貴。所以,我主張交流,借鑒。但我認為,借鑒不是“異化”,更不是“顛覆”。有一位美國慨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斯說:“因為我們沒有一種真正的國族個性,我們將現代主義本身作為我們的文化。我們以出口我們的地方主義,改變變形了的其他文化,並賦予這種混亂以一種普世性的外觀。由於各國族文化紛紛退卻讓給我們地盤,他們最終失去了對自己生活有意義的機制的控制, 由此變得在政治上依附我們。”此話說得如此地直白,似無須再發議了。然對“……在政治上依附我們”的強勢面前,到是須冷靜的思考。“打鐵要靠本身硬”,在傳承、繼承創新,根脈攸關的問題上,藝術家同樣須要照照鏡子,正正衣冠。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重而道遠!交流借鑒無限,推動精彩升華!

四, 新中國的陽光

傣族有記載的歷史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傣族舞蹈隻有在新中國的陽光照耀下才得到發展。這是歷史!

一九五四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工隊成立。在自治州黨委、政府、民族工作隊的領導下, 大家開始熱列、的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五六年,我的老隊長刀發祥,是一位當過和尚,還俗后被稱之為“康朗”(傣族中最有學問的人)。他熟讀貝葉經,並有一定的漢丈基礎。在他對《講話》的思想精神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帶領大家(當然還有很多人的努力)搞出了中國第一部少數民族舞劇《召樹屯與楠木諾娜》(片段:金湖邊)。

在排練過程中,傣族的文化、習俗、禮儀,對我們來說,應該說是比較熟悉的了,但為了准確生動的表現舞劇的形式和內容,刀發祥隊長堅持要我們從傣族的文明禮儀,到梳發、穿衣、走路等,一舉一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規范嚴格的從頭再學習。使濃郁純正的傣族風格,在舞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千百年來,人們只是在貝葉經上看、從“贊哈’’(歌手)的演唱中聽“召樹屯與楠木諾娜’’的故事。所以,傣族舞劇《召樹屯與楠木諾娜》(金湖邊)的創作、演出,真可謂是“千年一劇’’﹔舞劇的消息不脛而走,演出的那一刻萬人空巷。當有史以來,舞台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第一次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時,夜幕下演出的廣場上,一片寂靜,人們用從未有過的、驚奇的目光觀看著、贊美著舞劇的演出。

舞劇從西雙版納演到省城昆明,演到首都北京,演到國外緬甸,處處受到無比熱烈的歡迎。小小的西雙版納民族文工隊,在新中國的陽光下,根深葉茂!撫今追昔。在建國初期的條件下,一位邊疆少數民族的還俗和尚,對民族文化能有如此高的自尊重、 自覺和自信,使人感慨萬千,難能可貴,更是難以忘懷!今天,“傣族舞蹈已經發展成為與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朝鮮族舞蹈並駕齊驅,在全國享有盛譽的民族舞蹈”這一切就是,毛主席文藝思想理論指引傣族舞蹈在實踐中成長的歷史!我能有幸與傣族舞蹈同成長,千言萬語,萬語千言,是因為我在新中國的陽光下。新中國的陽光,破天荒的傣族舞蹈!

    (文字整理:釋一)

    2013年8月於北京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