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民國期間火車動輒運行幾天幾夜,因此吃飯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民國火車設有餐車,食品則大都是西餐。1924年周作人坐火車從北京到濟南,他寫道:“火車裡吃的是大菜”。“大菜”就是西餐。翻看民國鐵路餐車,大都是西餐,如三文魚、沙丁魚、牛扒、豬排、咖喱雞飯、番茄雞絲飯等等﹔酒水也是西式的,如威士忌、白蘭地、啤酒、蘇打水、檸檬汁等。張恨水的小說《滬平通車》裡,主人公胡子雲在火車上偶遇一位獨行美女,對其大獻殷勤,請人家到餐車吃飯。結果拿過菜單來,一個字都不認識,大煞風景。
西餐制作相對方便,也比較衛生,因而成為早期鐵路餐車的主流。1933年,鐵道部指出:“查各路客車對於乘客飲食大都僅備西餐一種,非但價格過昂,貧苦者無力享受。而食品用具多屬歐化,並非我國一般人民之所素習。”為此,鐵道部特意制作了一份中餐菜單,發給各大鐵路局,要求一個月內籌備完畢,並開始實行,不得玩忽。此后,中餐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民國火車裡。
對於三等車乘客來說,西餐中餐跟他們關系都不大。因為民國鐵路有規定,三等車乘客不能進餐車,而且餐車裡的飯很貴,就算能去他們也大都吃不起。三等車乘客的火車食物大多是自帶干糧,或者向沿途各站小販購買。
小販是民國鐵路線上的一個獨特風景。著名作家柯靈寫道,每當火車停站時,“小販緊抓住這短促的機會,托起木盤,揚起喉嚨,反復高喊夸耀食品的警句,殷勤向旅客兜售,讓他們在寂寞的旅途中間,嘗一點異鄉風味,同時聽一點異鄉的叫賣聲。”在作家的筆下,小販已經成了漫漫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觀。
早期的火車站月台沒有柵欄,小販可以自由進入月台兜售食品。周作人回憶1906年坐火車:“在車窗口買到許多東西亂吃,如一個銅子一隻大雅梨,十五個銅子一隻燒雞之類。后來在什麼站買到兔肉,同學有人說這實在是貓,大家便覺得惡心不能再吃,都摔倒窗外去了。” 可見,找小販買吃的固然方便,食品安全與衛生卻很難保証。
上世紀20年代以后,各大火車站相繼安裝了柵欄。鐵路開始統一整頓小販,包括發給執照、限定人數、設定地點、統一著裝、不得出售腐敗不潔食品等。對於柵欄外的小販,則聽其自便。由於民國火車實行不對號入座,獨行的旅客怕別人佔位子,中途一般不敢下車購買,隻能坐在車裡買。這樣一來,柵欄外的小販生意大受影響。
巴金是個常旅行的人,他的總結是:坐火車找小販買吃的是一件最平常的事。坐一趟火車,沿途各地的風味盡可以嘗個遍。這使得民國火車上的吃飯,熱鬧而豐富,讓很多人回味不已。不像現在的火車,一路走來,車廂裡彌漫的大都是方便面的味道。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