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正字戲《劉文龍》引關注 十年救活一個瀕危劇種

2013年12月17日09:21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正字戲《劉文龍》引關注 十年救活一個瀕危劇種

  原標題:古老劇種“演活”最古戲曲抄本

正字戲的絕活之一跑布馬

  有南戲“活化石”之稱的正字戲,十年來終於有了一出精品大戲。12月12日晚,由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根據宋元南戲名劇、明代手抄劇本重新整編的正字戲精品劇《劉文龍》在汕尾馬思聰藝術中心舉行首演。古朴悠揚的唱腔、栩栩如生的“跑布馬”、氣勢雄渾的南拳表演、用嗩吶表現的淒厲哭腔……兩個多小時下來,一連串幾乎消弭的傳統絕藝在戲劇舞台上再現,引起北京、廣州戲劇專家的關注。

  “這是現存古老的戲曲演出抄本與古老的劇種之間的一次融合。”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董上德說。13日,在陸豐舉行正字戲精品藝術研討會上,戲曲、非遺保護專家探討了這出正字戲首演的意義,並對瀕危劇種正字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出對策。許多人借此認識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字戲代表性傳承人、正字戲表演藝術家彭美英,數十年來,她是“正字戲”最后的守望者。她帶領著一群30歲至50歲左右的徒弟和一群10多歲、20來歲的徒孫,讓正字戲走出寒冬,走入春天。南方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台前

  一次試驗性質的“戲劇考古”

  正字戲《劉文龍》中,男女主角唱腔委婉清亮、纏綿飄逸,伊娜公主表演俏皮靈動,讓人難忘。但鮮有人知,三個主演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更讓人意外的是,她們口中吟唱的是根據1975年在潮安縣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整編而成——劇本在戲劇界被認為是最古老的手抄劇本。

  正字戲有“南下大戲”之稱,以中州音韻官話(正音)唱念,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被中外戲劇界專家、學者譽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將其用“正字戲”的古老唱腔搬上現代舞台,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字戲代表性傳承人、正字戲表演藝術家彭美英專程赴京請回名師,邀請著名戲劇專家郭漢城先生擔任《劉文龍》的藝術顧問,國家級“非遺”(昆曲)傳承人、國家一級導演叢兆桓任劇本整編、總導演。彭美英與徒弟黃壯營、陳文賓、鄭俊錦、陳少富一同,對該劇的傳統藝術表演和音樂唱腔進行創作、總體把關,前后耗時近一年時間編排了這出大戲。

  “這是一次帶有科學實踐性質的大膽實踐,我們碰觸了一個古老劇種生死存亡的問題。”作為昆曲名家的叢兆桓仿佛帶著某種命題來到粵東的偏僻縣城,兩個月來夜以繼日排演正字戲《劉文龍》。

  如同一次“戲劇考古”。北京戲曲專家與正字戲傳承人攜手,探究正字戲古老的美學魅力,既不傷害其“文物”價值,又可以讓其表演程式在舞台上大放異彩。《劉文龍》一方面力求“原汁原味”,再現了正字戲的古朴聲腔與伴樂,弋陽腔高亢喧囂激越,生旦戲的海鹽腔、青陽腔、四平腔,委婉清麗、飄逸纏綿,展示出精致獨特的南曲音韻……另一方面,表演上不斷提升呈現經典“絕活”,表演者身披2米高的布馬在台上騰挪跳躍,惟妙惟肖﹔融入陸豐民間舞蹈錢鼓舞以及正字戲傳統經典的南拳武打表演……許多場面再現了戲劇初生年代的形神,再現了“戲劇活化石”的經典魅力。

  幕后

  十年救活一個瀕危劇種

  歷史上,正字戲曾常年流行於粵東和閩南一帶,因其採用中原官話演唱說白,清末時正字戲在潮州已銷聲匿跡,隻有海陸豐一帶將這一古老劇種奇妙地保留了下來。日本著名漢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田仲一成1978年第一次在香港看到陸豐正字戲時就被震撼了:“元雜劇的戲文、唱詞,沒想到還能完整地活生生地演出著。這樣的戲劇活化石,不僅在中國,就連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演出《劉文龍》的是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即原陸豐市正字戲劇團,是目前全國僅存的正字戲專業演出劇團,被稱為正字戲“天下第一團”。其前身為正字戲雙喜班,創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至今已有230年歷史。

  “十年前,我認為這個劇種肯定是要消亡的。”汕尾市非遺保護專家鐘訓成說。完全退守到陸豐這個小縣城的正字戲,面臨語言不通等諸多問題,早就不能靠演出買票,隨著老輩藝人的離世,大部分人都改行了。“劇團留不住人才,他們為了生存,有的去深圳做生意。”從藝50余年的彭美英道出這些心酸。但僅僅十年后,一個奇跡上演了:《劉文龍》全劇的所有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海陸豐正字戲本地演員。

  彭美英被認為是正字戲最后一位守望者。1977年以后,彭美英因為化妝皮膚過敏已淡出舞台,但她甘願做一名園丁,下定決心為正字戲培養學生。如今已70多歲高齡的她,像“戲痴”一樣,對正字戲有取之不竭的熱情。幾年前為了編寫《正字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她連續一年多,每晚戴著老花眼鏡和放大鏡從深夜12點寫到凌晨,因為不會用電腦,彭美英隻能手寫,《正字戲》手稿足足27萬余字,裝滿了一箱子。

  如今,為了排演《劉文龍》,她幾個月枕戈達旦埋在劇團。“聲腔是劇種的靈魂,表演可以不斷提升、創新,但聲腔絕對不能變。”她逐字逐句地對《劉文龍》的年輕演員訓練聲腔、咬字發音,力求舞台上一招一式經得起推敲。

  “我等來了正字戲的春天。”《劉文龍》的排演過程中,彭美英特意讓這些20歲出頭的徒孫輩傳人挑大梁,有些甚至是第一次擔綱主角。這讓專家們看到了這一古老劇種在這個偏遠縣城勃發的生命力。

  彭美英的十年努力終於等來結果,陸豐舉全市之力保護這一古老劇種。以前劇團工作人員隻能拿30%工資,如今,陸豐市委市政府為劇團解決了60個全額撥款事業編制,演員們終於領上了100%的工資。

  對話

  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字戲代表性傳承人、正字戲表演藝術家

  彭美英:正字戲的春天到了

  南方日報:如何挽救一個瀕臨衰亡的劇種,這些年您有怎樣的心得?

  彭美英:首先是搶救性整理保存錄像資料。2007年,正字戲《姜維射郭淮》晉京演出后,我們就忙於做資料整理工作。正字戲封存了許多瀕臨失傳的唱腔和表演程式,例如正字戲三國戲中關羽的戲《灞陵橋別》、《過五關》、《古城會》等。另外,宋元戲曲四大聲腔中的余姚腔瀕臨失傳,但正字戲還有。這幾年,我們在努力保存這些音像資料。

  其次,保証正字戲活態地傳承下去,必須培養好的傳承人。排演《劉文龍》,我們培養起來一批20歲上下的年輕演員。此外,我還收了3個作曲的徒弟,把他們帶起來了,通過名劇來帶動繼承,讓正字戲能夠代代相傳。

  南方日報:正字戲《劉文龍》的改編,您有怎樣的體會?

  彭美英:聲腔是劇種靈魂,一個劇種的聲腔,不能離譜地改。一定要在保留劇種傳統音樂唱腔的基礎上,適當地調整,不能離開劇種的特色。《劉希必金釵記》有100多個曲牌,能唱五六個晚上,但在叢兆桓老師的改編下,《劉文龍》一劇從67出改為8出,隻演2個小時過10分鐘。這樣我和徒弟們隻採用40個曲牌,保留了正字戲古老經典的音樂唱腔。表演上保留了800多年前戲曲形成之初的藝術遺留跑布馬、南派武打等非常特色的表演程式。

  正字戲挺過了最難以為繼的時光,《劉文龍》帶出一批正字戲年輕演員,平均年齡20多歲。所以我說,正字戲的春天來了。

  專家觀點

  叢兆桓(該劇總導演、著名戲曲編導):

  如同挖掘一個戲劇富礦

  整編正字戲《劉文龍》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發現古老劇種生存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美學價值。一方面,我們不能完全離開傳統,把傳統戲劇改成音樂劇等西方現代形式,那樣即便受歡迎但可能已不是正字戲﹔另一方面,我們盡可能通過提升和創新讓古老的劇種被今天的人們接受。

  對於正字戲這樣一個古老的劇種來說,它是很脆弱的,有一種稍縱即逝的特點。但越是古老的東西,越要去發掘其珍貴的內涵。從中國的傳統戲劇藝術來說,正字戲如同一個年代久遠的富礦,蘊藏了很多戲劇史上經典的表演程式。例如跑布馬,全劇的吹打、鑼鼓演奏配樂和許多劇種不同,與西方音樂也不同。我們希望通過《劉文龍》這部戲將這些擺出來,然后再研究,讓它能夠活著傳下去。

  董上德(中大中文系教授):

  古老劇本用心的現代演繹

  正字戲《劉文龍》體現了戲曲史眼光與非遺保護的意識的完美結合。《劉文龍》的故事形態屬於復合型,可以從中看出《琵琶記》、《荊釵記》、唐代著名故事《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影響。熟悉元代戲曲目錄的人,會知道《劉文龍菱花鏡》(劉希必即劉文龍)這是個元代就開始演出的劇本。到1975年潮州出土明代《劉希必金釵記》的手抄本得到了印証,這是現存最早的戲曲演出的抄本。

  正字戲堪稱“南戲遺響”,幫腔是南戲的特點。《劉文龍》裡也有幫腔,可以說,從血脈上和南戲接上了。另外,《劉希必金釵記》的流行其實反映的是從宋代以來的一個社會問題。當時社會民間喜歡一種戲劇就是批評負心漢的故事,如王魁以及趙貞女的故事,劉文龍的故事也與此類似。這就和現在編劇們扎堆寫家庭情感劇一樣,是社會現象的遺存。

  正字戲《劉文龍》的整編,弱化了原有的愛情戲特色,強化了劉文龍對民族融合的貢獻,這樣能夠突出正字戲的武戲古朴剛健的特點,也有文戲雅俗共存的表現。《劉文龍》一劇的上演,在戲曲歷史研究領域中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來源:南方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