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蔣方舟:紙質書必須死 它又重又佔地方

2014年01月09日00: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蔣方舟:紙質書必須死 它又重又佔地方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上官雲) “一個作家,他並不額外承擔社會責任,但是他要承擔一些額外的社會底線。”8日下午,作家蔣方舟受邀出席陳丹青的新書分享會,她這樣解釋對“作家”的看法。在她看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和一個賣花兒的或賣水果的沒有太大區別。但她認為作家有兩個底線要遵守:一是不為了錢寫作,另外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誠實地寫作。同時,曾被譽為“神童作家”蔣方舟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想到的更多的是膽怯與恐懼的部分,而不是大家所說的無憂無慮。

  談人生:回憶童年想到的更多是膽怯

  2008年,曾被譽為“神童作家”的蔣方舟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創作了《審判童年》。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蔣方舟想到的更多的是膽怯與恐懼的部分,而不是大家所說的無憂無慮。

  “於是我就在想,僅僅我的童年這樣,還是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所以大家都在贊頌童年的天真無邪時,我想仔細還原童年每一根脆弱的神經。”蔣方舟透露,當時在一段時間內,她經常受到一個意象困擾,在夢境中也是如此:一個人困到童年的世界裡出不來,當他已經慢慢長大的時候,他周圍的擺設以及他所處的世界依然是童年世界,那時所有曾經看起來那麼可愛、那麼美好、那麼天真的東西,都變得非常的恐怖。

  “所以我在那一刻決定把童年放在一個審判席上去描寫,當大家都在贊頌的時候,我想挖掘它不那麼可愛天真或者不那麼無憂無慮的一面。”在重提自己創作的這部作品時,蔣方舟解釋道。

  日前,蔣方舟文章選集《我承認不曾歷盡滄桑》出版。談及此書,蔣方舟表示,這本書名的靈感源自聶魯達的一句話“我曾經歷盡滄桑”。在蔣方舟看來,聶魯達對滄桑的的承認帶著炫耀得意的成分,因為他經歷過。“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滄桑,在歷史存在中我們是缺席的。”蔣方舟感慨道。

  給蔣方舟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時很多80后去當志願者。這被很多人看成是80后在歷史當中忽然出現,成為主角。但在蔣方舟眼中,這卻是年輕人在歷史當中沒有什麼大的存在感的表現,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做一個証明。

  談寫作:紙質書必死 作家應遵守額外社會底線

  在蔣方舟的創作生涯中曾出版數部作品,多數均受到好評。提及自己的創作方法,蔣方舟坦言,在創作前搜集資料的時候就大概知道要寫什麼。“比如我寫母親的時候,我的主題已經設置好。比如我想說沒有一種母愛是真正合適的,要麼過於炙熱,要麼過於冷淡。然后,我知道具體要寫什麼,分哪幾個小節。”蔣方舟解釋道。但她同時也表示,當寫到個人記憶或者個人經歷的時候,就會失控,“你不知道你的個人經歷把你帶到什麼地方”。

  現在的蔣方舟仍然在創作,寫作方式“手寫”和“電腦碼字”各佔一半,也仍然喜歡讀書。論及“紙質書行將走進博物館”的話題,蔣方舟表示自己是一個不挑的讀者,不一定要聞到墨香、觸摸字跡。“我隻要是有字就會看,而且我覺得紙質書必須死,沒有不死的理由:它又重又佔地方。”蔣方舟笑稱。

  但在蔣方舟眼中,電腦與手寫創作出的作品還是有些不一樣的東西。她說:“作者不同文體的情節、語言的力度把握是不一樣的。用手寫你可以慢悠悠地敘述一件事,但是在電腦上面一下子變成泥沙俱下的寫法,因此我寫小說拿手寫,寫散文用電腦。”

  最后,蔣方舟還提到了她眼中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她表示,這和一個賣花兒的或賣水果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有兩個底線要遵守:一是不為了錢寫作,另外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誠實地寫作。“我覺得這段話也算是我對作家與社會關系的解讀,他並不額外承擔社會責任,但是他要 承擔一些額外的社會底線。”蔣方舟直言。

(來源:中國新聞網)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