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梅花獎藝術團在台演出昆曲《西游記·借扇》。 |
2013年12月8日至16日,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赴台灣演出。9天的行程中,來自京劇、高甲戲、豫劇、秦腔等不同戲曲門類的十余位梅花獎得主,為高雄、宜蘭等地的觀眾帶去精彩的演出。劇場裡升騰的是掌聲,是喝彩聲,是濃濃的情誼。
聽到動情處,我分明看到,前座的觀眾拿著節目單,忘我地點起拍子來。這個冬月的夜晚,雖說是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組建8年多第一次到高雄,但觀眾們欣賞的架勢、場內的氣氛,卻恍然是見到老朋友的場景。
開場是一段高甲戲《管甫送》,來自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的梅花獎演員陳娟娟和搭檔王祖平的第一聲對腔口白,就讓沉靜等待的觀眾沸騰起來。閩南鄉音,與一對跨海峽情侶的故事,讓這台梅花獎星光璀璨的演出,從一開始,就如近在耳邊的吟唱,顯得平易柔和,卻偏偏還那麼清晰。耳聽得鄰座的中年戲曲迷,不知道念叨了幾回“不容易”。我知道,這話至少有一半意思是在感嘆難得。是啊,照慣例來說,要在一場演出中齊聚15位梅花獎(包括數位梅花大獎與二度梅花獎)演員,同台欣賞高甲戲、晉劇、昆曲、黃梅戲、京劇、越劇、秦腔、豫劇等數個劇種劇團的台柱子演出,或許唯有隔著屏幕,通過特制的專輯或者電視台晚會,才能實現。而眼前,燈光打在一個個耀眼的角色身上,身邊的掌聲潮落潮起,場中似乎彌漫開濃郁的梅花香,這樣的情景,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一起在心裡默默感嘆:“難得”。想來,這聲感嘆,也是梅花獎藝術團自2005年組建以來持續演出百余場的重要動力之一吧?
難得的,是這民族戲曲舞台上的正邪分明、勸睦揚善,一樁樁切中台下普通人愛憎與喜厭,嬉笑怒罵與哀樂則都源出於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孟廣祿的一段京劇《鍘美案》酣暢淋漓,柳萍的一段秦腔《李慧娘》怒氣騰騰,史佳花表演的晉劇《打金枝》選段勸婿勸女,又讓聽者在賞曲的同時,不自禁思量幾番人生相處之道,而楊俊的黃梅戲《孟姜女》及謝群英、陳雪萍聯袂演出的越劇《新獅吼記》選段,都取材於民間傳說,經由戲曲的獨特演繹,散發出獨特的吸引力,引得觀眾掌聲連連。
難得的,是唱念做打一節節看下來,分明能看到諸朵梅花“台上一分鐘”背后“十年功”的堅持與汗水。翁國生和谷好好兩位梅花獎昆曲演員搭檔演出的《西游記》“借扇”一折,一使棍,一用雙劍,雖只是臨時搭檔,劍棒“交鋒”之間的靈動與激烈,密而不亂,盡顯出兩位資深演員平日裡練就的功力。而輕裝登台的兩位梅花大獎獲得者、66歲的裴艷玲帶出昆曲《林沖夜奔》選段,口中唱,手中活,腿上功,齊頭並進如行雲流水,年過七十的尚長榮演唱《連環套》“坐寨”選段,意氣飽滿舉重若輕,讓觀眾們幾乎無法從他們身上看到歲月流逝的痕跡,而隻見苦練不輟日久天長的精湛技藝。
更難得的,是梅花獎藝術團的悉心安排,讓河南的豫劇名家李樹建與台灣的豫劇名家王海玲搭檔演出豫劇《清風亭》片段。高雄是台灣豫劇團的“主場”,觀眾對於豫劇的熱烈反應,在王海玲出場時就得到了印証。兩位名家的新鮮搭檔與投入演出,則讓觀眾們於熟悉的唱腔之中,聽出了越海翻山不尋常的層層精彩。而在北上宜蘭的演出中,面對大學生等年輕觀眾較多的現場,梅花獎藝術團又別出機杼,特別安排互動,在昆曲《西游記》與黃梅戲《孟姜女》之后,邀請現場觀眾上台“學戲”。坐在台下欣賞時看來輕而易舉的舉手投足,似乎一下子變得玄機重重,卻也讓活躍的青年們對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生出了不一般的興趣。
走出劇場時,聽見一位從台北趕到宜蘭的大學生觀眾難抑興奮地對同伴說,沒准哪天我就學國劇去了——這國劇,或許就是此刻他眼中這些璀璨的傳統藝術形式吧?而唱給年輕人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或許也是這些年長的或年輕的“梅花”們千裡奔波的幸福所在吧?台下人聞得見台上的梅花香,台上人,何嘗不是看到了最美的風景。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9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