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華夏第一果【4】

2015年04月08日10:2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桃:華夏第一果

  據說,至今在一些文化落后的農村,還有用桃枝抽打昏迷之人的“療法”,其用意自然是“趕鬼”。如果家中有病人,則在日落之時將桃枝插在門口,其作用也是想在“陰氣”來臨之際,通過桃枝繼續得到“陽氣”的護持。

  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仍將桃核雕刻成各種小動物形狀,然后串成手鐲,戴在還不會奔跑的小孩手上,以為這樣,小孩便可避免“被鬼拉走”。

  桃的仙氣,在《西游記》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中有最好的體現。國人甚至直接把桃稱呼為——仙桃。

  桃花源 “烏托邦”

  東晉末年,陶淵明創作的不朽作品《桃花源記》,更讓桃在中國文化中,成為了世外樂土的標志。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從那以后,桃花源就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烏托邦”,給后來的人們帶來無盡的美好想象。比如宋人謝枋得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引申開來,桃的形象更成了一種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脫的象征。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一詩,把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借“桃李”喻品德

  古人用植物比喻人才、人品時,多鐘情於桃、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樹、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們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們下面走來走去,就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隻要有良好的品德,就能感召別人。

  桃李常指培養的后輩或所教的學生。據說這個典故的來源是,唐代狄仁杰門生眾多,向武則天推薦將相多人,有人就向狄仁杰說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這樣的詩句:“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桃李滿天下”也就成了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語了。

  紫陌紅塵拂面來

  桃花是絢麗的,繁盛的,也有人把它看作是輕狂得勢的象征。這個意象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兩首桃花詩中得到最著名的表現。

  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被貶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裡的“桃千樹”,就是劉禹錫眼中的得勢小人。因為詩中“語涉譏刺”,他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詩人重返故地,寫下了《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好一個倔犟的劉郎!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