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4年,顧頡剛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以及《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認定孟姜女的原型就是齊國的杞梁妻,肯定杞梁妻哭長城的故事源起於淄博的淄水一帶,並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齊侯攻伐莒國,大將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杞梁是齊庄公時期的一個武士,公元前550年,齊庄公率師伐晉,再伐莒,就在伐莒的戰斗中,杞梁戰死了,杞梁妻聞訊悲痛欲絕,迎靈於郊,不接受庄公在城外舉行的悼念儀式,堅持要在宗廟舉行正式的悼念儀式。
這便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原型,漫長的歷史積澱和演繹,將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個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展現出了一場由戰爭苦役所造成的愛情悲劇。
顧頡剛先生認為,“‘孟姜女’即《左傳》上的‘杞梁妻’,而孟姜女的故事是杞梁妻哭夫的再創造。”
歷經演變:反抗暴政成核心
“孟姜女傳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哭倒長城”這一情節。據顧頡剛介紹,第一個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漢代的劉向。而據劉向《烈女傳》所載,杞梁妻哭夫於城,十日而城為之崩,崩城之后,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此時,孟姜女的故事已不僅僅是一場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更融入了反對暴政的抗爭色彩。
長城是孟姜女傳說的最核心因素。歷史上,孟姜女傳說的幾次大范圍傳播和演繹,都與修筑長城有關,而秦始皇也因此與孟姜女“穿越時空”見面了。其實,根據《左傳》的記載,秦始皇同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相隔數百年,是決無可能產生瓜葛的。
目前流傳最廣的孟姜女傳說版本是明清時代形成的,而明代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后一次大修長城的時期,勞動人民把現實中因長城帶來的苦難同”秦始皇”這個暴君的代表聯系在一起,通過文學藝術來曲折發泄內心的不滿。而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修筑長城正是發生在“孟姜女”原型”杞梁妻”的故鄉——春秋時期的齊國。據考証,齊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修建的長城。同秦長城一樣,齊長城的修建也是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據調查,在齊長城蜿蜒通過的100多公裡地區,都有孟姜女的傳說的分布傳播。
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在起源之時,所哭的應為“齊長城”。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故事才隨著齊地居民的遷徙而傳播到各地。尤其是隨著秦始皇修筑長城,人民苦難不斷加深,這一故事的傳播力不斷放大,最終形成了全國性的傳說。
從最初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傳說,其演變歷經兩千余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 | ![]() |